天津援疆引入“产城融合” 戈壁滩“长”新产业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平 编辑:侯静 2017-07-16 10:34:44

内容提要:戈壁滩上能种蔬菜?放在几年前,赛迪艾买尔怎么也不相信。因为,他所在的新疆和田策勒县策勒乡琼库勒村,耕地缺,降雨少,风沙大,粮食亩产顶多四五百斤。

  天津北方网讯:戈壁滩上能种蔬菜?放在几年前,赛迪艾买尔怎么也不相信。因为,他所在的新疆和田策勒县策勒乡琼库勒村,耕地缺,降雨少,风沙大,粮食亩产顶多四五百斤。

  转机来自去年夏天。天津援疆项目落户县里,打机井、建大棚,赛迪艾买尔承包了4个棚,技术员指导,全家人上阵,年底一算账,挣了6万多元,“比种玉米、放羊都强,往后不用为苦日子发愁啦!”

  琼库勒村的境况是和田地区一个缩影。和田毗连沙漠、南枕昆仑,属于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茫茫戈壁滩,年均降雨只有3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自然条件恶劣,和田贫困人口超过全疆的1/4。贫中之贫难题咋解?

  天津对口支援和田地区民丰、策勒、于田三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引入产城融合经验,援疆项目由“单打独斗”变“握指成拳”,兴产业、促就业,探索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新路。

  两居工程接地气,住着舒服,赚钱方便

  32.12亿元,是“十三五”天津援疆资金的总盘子。“这笔钱花出去容易,花好难。”和田地委副书记、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张伟坦言。

  两居工程(富民安居、牧民定居)是援疆项目的“规定动作”,但调研发现,过去的两居房分散偏远,有的农牧民不愿搬;有的人搬了,还从事山上的传统耕种游牧,没过多久,又举家回到山上。

  两居工程如何聚焦精准扶贫?“输血”如何变“造血”?经反复论证,援疆项目选择策勒县作为产城融合试点,将两居工程、设施农业、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等融为一体,找到最理想的交集。

  蓝图到现实可谓一波三折。刚开始县里干部有不同意见:企业不来咋办?农牧民下山适不适应?会不会建成“空城”?援疆干部摆事实、讲思路,请当地干部赴津考察,最终,天津产业和城市化建设理念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不少山里的农牧民不愿搬。恰哈乡10个贫困村是首批移民试点,这里是高寒山区,交通不便。“村民吃水靠雪水,15户放牧,不下雨,草场里草都不长。”阿龙村村干部玛依努尔罕说,村民最担心的是下山后靠什么维生?打工会不会干?

  援疆干部一次次顶风冒雪上山,深入农牧民家中讲政策、拉家常、讲增收门路,1户、2户、3户……190多户农牧民慢慢接受了搬迁方案。

  城往哪儿建?“关键一子”选定距县城3公里、距工业园2公里的区域,产城融合区项目总投资1.4亿元,新修的路网将定居点、县城和工业园连成一片。安置房户均80平方米,有庭院,每户还有一座大棚。“项目接地气,才能有生命力。”张伟解释,在这里,农牧民既能享受县城公共服务,也可以就近到工业园上班,或者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在策勒产城融合项目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捧起“新饭碗”。阿日萨依村27岁的阿依努尔,成了丝绸之路服饰公司一名熟练工人,她说:“以前没用过电动缝纫机,怕干不了,老师手把手教,一个多月就学会了。”现在她每月工资2500元,打工收入成了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阿龙村村民麦提卡斯打算把大棚流转给龙头企业,他说:“种菜技术我不懂,但今后可以边干边学,有租金有工资,最主要是孙子能就近上学了。”

  截至目前,天津投入6.36亿元援疆资金建两居工程,6.36万户农牧民迁入新居。三产联动促就业,天津援建3个工业园区和1个农业科技产业园,64个项目落户和田,协议投资额74.75亿元,带动东三县10万人实现较稳定就业。

  产业扶贫拔穷根,引进优质的、输出优势的

  精准脱贫,产业是根本。如何扶产业?天津援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培育适合当地的脱贫产业,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什么样的产业“引进来”?张伟认为,一要“服水土”,二要能带动广大群众脱贫。依托“津洽会”“津和交流季”等平台,援疆干部精准招商,重点引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在策勒县天津工业园,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天津有技术优势,当地有纺织传统和优惠政策,两者结合就是商机。”丝绸之路服饰公司总经理聂志新说,公司成立一年,吸纳320多人就业。

  整洁的车间、先进的生产线……邦泰节能环保科技公司是一家新型材料企业,公司生产负责人刘万山说:“我们选择在策勒投资,看中这里的政策,厂房是免费的,一年租金就省180万元,人工成本也比天津省不少。”

  怎么让农产品“走出去”?天津援疆资金扶龙头、促流通,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全面实施“果蔬增收、就业致富”工程。东三县累计开发林果12.8万亩,林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32.2%,成为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主渠道;援建蔬菜温室大棚3720座、拱棚4000座,实现“一棚脱贫、两棚致富”。在民丰县,扶持发展1万亩特色种植、培育龙头企业、组建30个农村电商,多管齐下,6968名贫困人口率先脱贫。

  小生产对接大市场,天津援建5个农村集贸市场。在于田县木哈拉镇大巴扎,整齐的摊位、硬化的道路,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赶集。商贩买托尔提深有感触:“脏乱的市场变干净了,农民产的蔬菜、核桃也不愁卖了,一个巴扎每天能卖5000多元。”

  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和田大枣与核桃、艾德莱斯丝绸、维医维药等特色产品走进天津的千家万户。

  产业发展风头劲。6月18日,在策勒县天津工业园,总投资7亿元的22家天津企业集体进驻,将带动就业约2000人;举办“百家企业和田行”招商大会,新兴的旅游开发、文化体育、电商物流、新型建材等产业,填补了当地空白。在援疆资金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让产城融合有了实在的里子,脱贫攻坚有了坚实的支撑。

  送技术、援教育、强医疗,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津援疆建项目同时送技术、送思路,提升当地自身“造血机能”。

  阿布都海瓦儿是策勒县农技中心的农艺师,提起大棚蔬菜技术,他说:“虽然我学的是农业,但这方面是外行。”伴随大棚建设,天津农业专家来到策勒,从作物种植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服务,开现场会、上技术课,没过多长时间,阿布都海瓦儿就成了土专家:“土壤怎么消毒,温度如何控制,都有讲究。”

  从农技员到大户,再到普通农户,一项项先进农业科技落地生根,传统农业方式正在转变。

  扶贫先扶智,天津把教育援疆放在优先位置。在援建的策勒县职业技术学校,即将毕业的热汗古丽找到了服装设计工作,她说:“专业对口,过了实习期一个月能挣3000元。”副校长吴军说,借鉴天津经验,学校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市场需要什么岗位,就开设什么专业。目前全校有9个专业、1240名学生,企业都抢着要该校的毕业生。

  “十二五”期间,天津安排教育援疆项目82个,援建学校、幼儿园15所,为当地培训双语教师2238名。

  为了解决因病致贫这个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牵肠挂肚的难题,天津下了大力气。

  “多亏县医院医生救了孩子的命。”吾加布拉说,两个月前,他刚出生的宝宝突然嘴唇发紫,呼吸微弱,赶紧送到于田县人民医院,孩子很快脱离了危险。“如果是一年前,这样的症状只能送到10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医院。”于田县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柏提古丽说,如今,县医院在天津的援助下也建起新生儿科,孩子和家长再也不用折腾了。

  “十二五”期间,天津投入医疗援疆资金1.82亿元,选派80名医疗骨干充实到当地医院,累计诊疗患者近7万人次,手术近4000例。一批批援疆医生手把手、师带徒,打造了一支支留得下的医疗队,缓解了山区群众的看病难题。

  脱贫攻坚非一日之功。张伟说,天津援疆坚持深入实施产城融合,让产业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形成合力,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