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用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 编辑:冯丹丹 2017-07-22 16:49:00

内容提要:非常高兴参与中央党校和中建举行的新型城镇化的论坛。刚才上这个讲台听到主持人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曹立

  天津北方网讯:7月21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联合举办的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进行主题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非常高兴参加中央党校和中建举行的新型城镇化论坛。刚才听到主持人讲了一句话特别好,要感谢中建集团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建设趟了一条新路,大家鼓了掌,我这里也给中建点个赞。

  一、合作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

  中央党校和中建的合作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之所以重要和有意义,因为我们合作的题目有意义、有价值。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西方学者称为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合作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研究题目本身意义重大。

  其次,中央党校和中建的合作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合作。中央党校承担了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同时我们也承担了国家重大决策的智库建设。中建集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的探索,是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出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贡献了“中建智慧”。无论是从投资、土地整理、产业导入,还是民生建设,提供了一个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城镇化进程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建方程的做法,把很多外部的事情内部化了,大大降低了成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实践探索需要总结和概括。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要从鲜活的实践中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另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上,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有益的实践进行总结,上升到政策层面,以点带面,对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在参与城镇化进程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第三,中央党校跟中建的合作也是一种红色基因的合作。今天的中国要迈向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央党校承担了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理论和思想的培训,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中既有历史使命,也要有历史担当。中建集团肩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看,是共同的历史使命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中央党校的研究更多要立足全国,立足理论,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会在政策方面做哪些调整。目前,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设定的发展目标,在2020城镇化率要达到60%,到203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70%,按照这个目标,将有10亿人要生活在城市,由此中国的城镇化承载着中国的现代化。但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城市病”,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便捷交通的同时,人们也遭遇到很多城市的烦恼,幸福感的下降。

  (一)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著名的规划大师芒福德将城市比喻为一个容器,它容纳了很多东西,另外是一种磁体,也可以吸引很多东西;它是一个剧场,就是人们都在这里面可以不断的变换角色,这就意味着城市本身是非常丰富的,之所以丰富,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参与,城市的主角是“人”。因此,城镇化核心是人。

  而现代主义的城市观恰恰忽略了城市的本源,忽视了人本身,西方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带来了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包括在城市发展中,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城市仅作为经济增长的机器,导致城市自身的功能淡化,城市的文化功能、人自身的福利等慢慢被弱化了。城镇化进程中,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盛行,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城市拜物教、工业主义、理性主义的城市观。中国版的“现代主义”城市化理念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一是城市建设不科学,规划观念落后,空间设计能力差,一味求高、求大、求快,摊大饼,另外,整个城市在承载经济发展中,发展方式粗放,追求片面的GDP,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低端产业大量进入,破环境等等。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城镇化中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棚户区”现象,进城两栖人,农民工作为生产者进城了,但是作为消费者却没有进城,没有同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务。

  二是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功能缺失。即使有文化建设,也往往是作为形象工程,而作为城市的灵魂,文化本身是缺失的。

  因此,城镇化需要“人”的回归。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城市理念的扬弃。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就是突出了人本身,是人本主义的回归,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注重了知识的先导、经济的集约、环境的友好、城乡的一体,包括文化的自觉,生活幸福的发展道路。中建方程追求的目标是解幸福的方程式,我觉得这样的理念非常好。幸福不只是物质丰富,更体现在人精神层面的获益和感受。

  (二)新型城镇化承载了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和空间所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自身面临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第一波的快速增长的动力和环境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增长的动力和空间在哪里?我国人均GDP大概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80%,有2.45亿农民工会变成市民,真正享受和市民同样的福利。数百万人居住的城市棚户区需要改造。另外,每年有大概700多万大学生毕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能力,只要把新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结合起来,城镇化一定会释放出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新型城镇化承载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与动力。

  第二,新型城镇化承载了缩小收入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任。正如论坛的主题,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今天的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消除两极分化,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2015年城乡的收入比大概2.73:1,高于世界1.5:1的水平。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让人进的来、稳的住,使农村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与城里人享受一样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在农村,农民的贫困主要在于:一是现金收入少,二是享受的社会保障不足,三是发展能力弱。特别是与城市相比,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这也是城乡最鲜明的差距。我曾去陕西做扶贫调研,陕北苹果产业发展很好,很多贫困县的贫困家庭有几亩苹果园,种好苹果增加收入,脱贫没有问题。但是贫困户说:苹果没人种。孩子在外面打工,自己年龄大了种不动就得雇人,雇人成本又太高。而子女在外面打工,尽管打工收入可能也不高,但是仍然不愿意回来,因为在城市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打工收入,而是城市聚集了现代文明的成果,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通过推进城镇化解决收入差距,收入本身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改变了生活方式,享受了现代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第三,新型城镇化承载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文化的传承。城市本身源于文明也是文明的载体。生态文明是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更高的文明形态,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承载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三、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指向是解决人、地、钱的矛盾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地、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是人的问题,人怎么进城?一方面要改革户籍制度,解决人怎么进来。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解决人进城以后怎么在城市生活得更好。

  二是地的问题,如何促进城乡土地合理流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制度变革,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为城镇化建设拓展空间。

  三是钱从哪里来?需要拓展城镇建设的资金渠道和创新城市运营方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解决人、地、钱的矛盾和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政策层面看,有些已经开始调整,有些已经在做试点。新型城镇化政策指向至少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不管怎么建是要满足人的生活,城镇化要回归到“人”本身,而不是把它变成房地产的载体,变成GDP增长的发动机。

  人怎么进的来?需要创新户籍制度,帮助人口实现三个转变:从职业上,由农业人口到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从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统计城镇化率的两个指标,一个是常住人口,一个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是中国特有的,这两者有一些差别,未来要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使进城的农民能够享受依附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目前存在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以及户籍的二元制度,而其背后是福利制度的二元,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使大量的“半市民化”的人变成市民。同时,城市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理念、建设到运行都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弘扬绿色低碳。

  (二)促进城乡土地合理流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导致农村进城以后在农村和城镇两头占地,而且城市建设用地又刚性增加,另外一方面土地大量的抛荒,利用率不高。目前土地改革的方向已经明显,并且正在进行试点。这就是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让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直接入市、自由流转。政策调整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的提质增效。中国人多地少是国情,要保证粮食安全,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

  二是土地征管机制,促进城镇土地利用提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监管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和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土地征占规模,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进入城镇落户人数挂钩的土地利用机制。2015年以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试点,已经拓展到了全国33个县,目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已有490宗、8600余亩,总价款约78亿元,农村宅基地退出7万余户,退出面积3.2万亩,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以投融资机制创新拓展城镇化资金渠道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呢?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大概新增的投入需要6.6万亿元,拉动的消费增长是101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大概10万元的建设投资和1万元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一方面城镇化确实需要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看,投资、消费拉动空间很大。破解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难题,推进PPP项目,确实是一条可行途径。实践中,PPP项目不只是融资的方式,它也是一种运营方式,作为运营方式才更可持续。例如中建方程在陕西的项目就做得非常好。在这个问题上中建方程和中央党校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四)重视产城一体,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产业是城镇的根基,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城镇化进入到中后期,服务业成为支撑城镇化的主导产业。通过对产业与城镇化的关联度的分析发现,在城镇化初期,制造业是城镇的主导产业,大城市就是大工业。城镇化到中后期,由于人工成本上升,以及环境约束,制造业就会迁出去。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新型服务业。依托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一些新兴产业会成为未来产城人融合、城镇化进程的产业选择。

  (五)树立“系统思维”,提高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提升式的转变。城镇化面临多规协调的问题,各干各的,城市里面天天在挖沟,今天建了明天推倒。怎么做到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空间平台。在这方面上,中建方程的探索已经做到了多规合一,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这一点很值得在全国推广。另外,在城市化建设中,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我们党的历史看,中国革命和建设都是从农村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长期以来习惯于对农村的管理,管理城市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课题。得益于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由此带来了城市管理从理念到手段的革命。依托信息技术,城市的数字地标、城市交通、水电网系统的建设、城市运营,绿色建筑等,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因此,数字化的城市、智慧的城市、绿色的城市一定会成为未来城市管理的切入点和重点。

  (六)强化“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城市

  城市建设是硬件,文化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承载地和生成地。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要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千城一面?就是它没有文化内涵。文化是有差异的,比如说西安市和天津市,历史、饮食、语言不一样,这些都是文化的符号。只有体现文化内涵,城市才有特色。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不仅是满足物质需要,也涵盖了人在文化方面的满足。这是因为城市是高密度、庞大人口的聚集地,基础设施、人工活动,都是高度人工化的系统,人在工作、生活压力之下要调整、要调试自己。自我调试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强大的文化力量进行调试。文化艺术可以释放人们紧张的情绪和压力。英国有句格言:“谁厌倦了伦敦,也就厌倦了生活”。文化本身就是城市化内在的要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规定,也是维护城市良好运行的基础。

  特色之城、文化之城、魅力之城,不仅是一种符号,更应该是真实的内容。中国是文化大国,我们有五千年历史的积淀,留下了灿烂的城市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战略资源。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展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唤醒文化基因,进一步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这是我的一些认识,谢谢大家!(“津云”——北方网编辑尹辰辰)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