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规模持续升级 临港写好海洋经济“大文章”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 编辑:张晶晶 2017-08-14 08:34:25

内容提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蕴藏着丰富宝贵资源的辽阔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逐步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把目光转向海洋,将之视作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天津北方网讯: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蕴藏着丰富宝贵资源的辽阔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逐步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把目光转向海洋,将之视作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和新空间。而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起步相对较晚,近些年逐步受到重视,海洋事业总体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正是看中未来的发展前景,临港经济区将海洋经济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规模持续扩大,海洋产业结构稳步升级,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中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临港经济区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精神,坚持以自主创新、科技研发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为重点,通过海洋现代制造业与海洋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产业链高端、价值链高质、技术链高新的海洋产业链条,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完善。

  一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临港经济区在坚持港口和工业一体化定位的基础上,按照集约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的原则因地制宜,在20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用地中,统筹规划了约35平方公里的海洋工程集聚发展区域,预留了足够的海工产业发展公共岸线,将最适宜的优质岸线资源提供给海工领军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一批优质海工项目落户临港。海油工程项目已正式签约,预计今年10月开工建设;泰富重工集团在临港投资120亿元,建设占地150万平方米的项目,将建成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国际港口、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展览、制造、再制造产业园和30万平方米的交易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博迈科海洋钻井平台、石油生产平台、FPSO和特殊工程船舶设计研发、建造、项目管理、技术服务的一体化集成,形成了国际化创新生产体系;天津新港船舶重工依托多家设计院所,分别在汽车滚装船、医院船、油气工程、汽车框架等不同领域取得新突破,全年计划新增合同额60亿元,是2016年的8倍;中际装备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设计,在船舶组件加工、模块钻井、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油田工作支持平台等领域国家领先专利科技成果达到几十项;太重海洋工程板块发展迅速,自升式钻井平台成功下水,自主研发设计最大的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填补国内对白;天大深海水下滑翔机技术和流传感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基本实现产业化,其无人水下机器人技术实力强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能够延伸相关产业链,提升临港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力。

  二是海水淡化产业正在发挥集聚效应。临港经济区依托自身临海优势和大型试验取排海水的便利条件,吸引以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众和海水淡化、中盐临港基地等为代表的众多海淡项目纷纷落户临港,已与时代沃顿签署合作意向书,与博威动力达成合作意向,规划建设科研开发、检测评价、孵化转化、勘察设计、交流培训、信息集成等综合配套区域,为发展海水淡化下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海水淡化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试实验区厂房部分桩基施工已正式开工。临港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临港自主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工程化水平,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打造海水淡化产业高地,加速临港经济区海水淡化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从而带动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

  三是海洋生物制药业崭露头角。临港经济区不断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建立完善的海洋药物创新体系。其中引进了中德医药健康产业园、武汉光谷和赛德诊断治疗药物与医疗设备产业园项目。依托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港核心区建设,积极引进欧洲高标准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支撑新兴生物能源产业发展。

  四是海洋服务产业带动效应显著。目前,海洋服务业占临港经济区海洋经济比重达到5%,以港口物流业为标志的发展成效突出,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大沽口港区港口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目前,临港经济区以思多而特、孚宝、金正阳、普洛斯为代表的物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北大荒集团、临港港务集团、滨海港务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贸易类企业蓬勃发展,其中以北大荒龙江、北大荒国贸为代表的大宗粮食、化肥产品销售额不断上升,以临港港务集团为代表的码头运营企业吞吐量逐年提高。临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获得正式批复,区域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稳步提升

  在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临港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也在稳步提升。其中,在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临港经济区通过实施“1+1+1+N”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海陆联动、港贸一体、创新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完善。同时,临港在全国五个示范基地申报城市中以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获批天津临港海洋高端装备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天津市首家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目前正在申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在加强金融支撑体系建设方面,临港制定《天津临港经济区产业创新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临港地方财政每年专门安排海洋经济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对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链搭建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项目发展;制订《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引导基金建立方案》,出台《天津临港经济区产业创新发展资金支持海洋经济实施细则》,支持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发展项目;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引导跨国海工装备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国内外高水平研发团队在临港经济区设立生产研发总部;健全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金融支持措施,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临港经济区拥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与资源共享平台、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孵化+转化+产业化”三级孵化模式,形成了从签约、建设到投产、达产,从项目准备、工商注册到竣工验收、产需对接,从产业政策、资金到技术、人才等方面便捷、完善、专业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目前,临港正在积极建设临港科创众创空间、鲲鹏众创空间、渤化集团众创空间、海水淡化众创空间。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天津大学将在临港建设中欧智能制造研究院,通过探索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模式、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形式,服务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型产业发展;泰富计划组建泰富工业工程(天津)设计研究总院,全力打造成为天津产业基地和北方区域中心,打破国外制造业巨头对中国的技术壁垒;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临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定制服务,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共享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临港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经济环保并举、用海护海双赢”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储备和利用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区域海洋生态文明提升。

  下一步,临港经济区将贯彻落实相关战略部署,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在天津临港经济区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为战略契机,全力促进海洋经济在临港经济区全面发展。

  临港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临港将继续优化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承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临港产业承载区等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京津冀的资本、技术、配套产业,为建设以海工装备、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基地提供良好的区域支持和腹地支撑。

  同时,以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港核心区为契机,临港将加快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

  此外,临港将做足科技兴海文章,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开展科技兴海运行监测,对科技兴海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科技兴海统计指标体系,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重点打造以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国家级产业聚集发展、综合服务和自主创新基地,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建设成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领航区。

  今年临港还将筹办2017“海博会”,打造海洋经济大会升级版。

  据了解,临港经济区已成功举办两届“海博会”,其中2016“海博会”共有320余家企业参展,项目集中签约协议额达210亿元。今后,临港将把论坛办成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平台。

  该负责人介绍,临港经济区将全面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新业态,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将临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天津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海洋领域供给侧改革试验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津云”—北方网编辑张晶晶)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