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打通梗阻,让产学研“无缝对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工人日报 编辑:张麒麟 2017-08-23 11:36:21

  将高校的研发成果转化成高价值专利,进行推广应用,这不仅关系到发明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利益、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据《光明日报》8月21日报道,今年以来,记者在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采访时发现,许多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成果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结果令人欣喜。不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一些高校的专家表示,相较于我国高校拥有的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而言,成功转化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高校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仍处于沉睡状态,亟待唤醒。

  高校云集了我国众多的高科技人员和研发团队,是我国科研的“富矿”。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创办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指引和支持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高校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的弥补了一些领域的空缺,有的则站在了世界科研领域的巅峰。这些重大科研成果,有一些已经成功转化,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藏在闺中”,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相关统计和研究显示,凡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高价值专利,并且运用到产业发展中的,都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研发团队重视专利申请,知识产权部门重视价值转化,政府相关部门在其中积极牵线搭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产学研链条开发、转化、转移的“无缝对接”。反之,那些虽然价值高,但依然“藏在闺中”的科研成果之所以无法转移、转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产学研转移、转化的链条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或者说梗阻。

  产学研链条脱节,造成有需求无平台,有平台无专利,有专利无承接单位。不是企业缺钱,而是有钱买不到合适的专利,有愿望没有合适的渠道;不是高校不愿意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是普遍缺少擅长专利运营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是知识产权部门不重视挖掘转化,而是缺乏推动转化的平台;不是政府部门不积极牵线搭桥,而是有些机制不健全,传导不畅通;不是转化无市场,而是市场服务不及时,价值评估不权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否则很有可能成为“纸面上的数据”“好看不能用”。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要形成完整的产学研制度体系,构建承接顺畅的价值转化平台,同时要有主动转化的意识和作为,不能研究有了成果就完事大吉。

  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梗阻,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发力。宏观层面要立足于制度构建,特别是构建起符合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产学研转化对接体系。微观层面则要立足于破解机制障碍,比如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价值评估体系、健全专利运营平台等。只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轮子”一起转,科研单位和企业两个主体一起发力,行政机构和司法部门一起推动,中介机构和市场服务机构一起努力,才能打造出以市场为导向,上游积极转化,中游补齐短板,下游强化保护的科研成果转化、转移新局面。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的进程中,高校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应该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挖掘和培育高校的高价值专利,将有力支撑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视“短板”,打通“梗阻”,借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东风,将高校的研发成果转化成高价值专利,进行推广应用,这不仅关系到发明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利益、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有关的部门、单位、人员应共同努力,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