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实践·创新篇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周咏南 毛传来 方力 编辑:包天墅 2017-10-06 11:01:40

内容提要: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先后提出了“八八战略”总方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科学论断,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要部署。

  “省校合作”引入“超级大脑”

  在浙江,有这么一家不同寻常的研究院,从合作意向洽谈,到正式签约,乃至奠基仪式,都是习近平全程亲自谋划决策,它见证了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战略之重视,更体现了这位高瞻远瞩的领袖矢志不渝推进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浙江曾是一个科技资源小省,尤其是高校资源贫乏,缺少大院名校,而企业又对大院名校科研成果有迫切需求,这是长期制约浙江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直琢磨着,如何将这看似有限的资源无限拓展。与省外大院名校合作,便成为习近平的首选。

  2003年3月17日,习近平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商讨合作事宜。初步成果很快显现,就在这一年的12月31日,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在签约仪式上,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周海梦“火线履新”,被任命为研究院首任院长。2004年春节刚过,周海梦等7人来到嘉兴安营扎寨,搬进了临时办公场所。

  “习书记对研究院的发展极其关心,亲自过问,随时听取研究院的发展进程情况,还多次来实地调研。从谈合作到签约,再到审批手续,这么大的项目,进展速度非常快。”周海梦说。

  2004年3月23日,这个日子周海梦至今印象很深。那天,习近平来到嘉兴,特地去看了研究院选址的地方。

  虽然还只是一片空地,但习近平驻足良久,仔细地看了又看,并和科研人员交谈了许久。他说,知道大家现在条件很艰苦,但是希望大家暂时克服一下,加快工作进度。

  2004年上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土地冻结半年。研究院总部创新大厦的建设规划工作也没有停止过。年底“解冻”后,项目立即进行审批,很快就获得通过。2005年4月10日,研究院总部大楼——创新大厦举行奠基仪式,习近平亲自赶到嘉兴参加奠基仪式,并与清华大学校长一起为大楼揭牌。

  从初建院时的7个人,到2008年新大楼落成时的近百人规模、体系完整的科研管理团队,这其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习近平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关心。周海梦说,即便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心系研究院的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到嘉善考察调研,专门去当时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设在嘉善的生物技术医药研究所调研。

  那天,调研结束下楼后,习近平颇有感触地对大家说:“当年研究院创建时和总部大楼奠基时我都来过,这次看到研究院发展很快,成果已经显现,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感到很高兴。现在看来,我们引进清华研究院是正确的,选择落户在嘉兴也是正确的。”

  “这个选择太正确了!”回想当年的场景,周海梦心情依然激动。

  此言不虚。以研究院为依托,嘉兴还专门规划建设了嘉兴科技城。截至去年底,该科技城累计建成研发、孵化基地超4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60多家,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今年6月,嘉兴科技城被评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4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际,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日理万机的习总书记仍然惦记着研究院,他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10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希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与清华大学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等工作,推动了浙江科技进步与创新呈现突破式发展态势。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遍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习近平的引领下,浙江各地也以引进团队式、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在宁波,当地已累计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西电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65家,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余个。

  狠抓“第一生产力”落实“第一要务”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无论是大会小会,还是考察调研,多次强调“必须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他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浙江要保持原有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加快发展,要成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建设绿色浙江、数字浙江、信用浙江,不但要靠体制创新,更要靠科技创新,通过狠抓“第一生产力”来落实“第一要务”。

  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代表发言。新昌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脱颖而出?邵全卯说,其实,新昌也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2005年7月4日,由于化工产业无序扩张,给新昌江造成污染,酿成群体性环保事件。那时,新昌几家主要原料药生产企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事件迅速得到妥善处理,但也付出了代价。

  新昌该往哪里去?困顿中的迷茫一时笼罩在新昌人心头。邵全卯说,就在这关键时刻,习书记来了。他在跟当地干部群众座谈时明确指出:“增长不是发展,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发展应该是与人协调、与环境协调的发展。”

  习近平的一番话,为新昌指明了方向——在发展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随即,一场力度空前的整治环境促产业升级的活动在新昌展开。如今,新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80%以上。2006年至2016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近3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2年的38.2%增长到2016年的49.6%。新昌发展方式正由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强。

  分管科技的原副省长毛光烈深有感触地说,新昌的华丽转身,正是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一个缩影。

  2002年挂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可谓是浙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试验田”。在习近平的亲自关怀下,遵循“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发展理念,滨江不依靠土地财政增加收入、不依赖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而是按照内生培育、自主创新的思路,大力引进人才,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通过区域整体“腾笼换鸟”,实现整体“凤凰涅槃”。目前滨江区80%多的GDP、70%多的财政收入是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两项排名均高居第二位,技术创新核心指标达到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水平。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多次去浙大调研,“创新”几乎成为每次必谈的话题。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专门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他还亲自带头坚持每年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

  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曦曾担任省委秘书长,在习近平直接领导下工作两个年头,他感触很深。“前后几年,我直接聆听习书记对浙大和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直接感受到他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和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所作的一系列深刻思考,特别是对浙江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期望和对师生员工的殷殷关怀之情。”张曦说。

  2007年元旦上班后的第二个工作日,习近平第18次来到浙大。“想来想去,新年伊始,我的第一个调研活动就安排到浙大,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浙大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浙大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实验室边看边听后,一落座,习近平便这样说道。

  在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脑机系统实验室,习近平看得认真,问得仔细,还就有关问题与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探讨。他边走边说,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浙江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创新不停顿,扎实工作不松劲,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创造一流的成果、实现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流的人才,在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向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的新跨越。

  习近平鼓励浙大人充分发挥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使浙大成为创新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基地,把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及创新文化移植入企业和社会各界,为构筑全社会的创新文化作出贡献。他还殷切希望浙大,要坚持以创新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走一条创新型教育之路。

  对于浙大的发展创新,习近平始终十分关注。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他就浙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成果多次致函表示祝贺:

  2003年11月25日,习近平发贺信,祝贺朱位秋、黄宪两位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2004年,在丽水召开的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会议期间,习近平专门接见了由浙大等单位选送的科技特派员代表,并与他们亲切交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在2004、2005连续两年承办国家商务部“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项目,习近平给予高度评价;2005年4月12日,习近平专程到毛江森育苗公司调研,肯定浙大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科研创新积极性,并鼓励毛江森院士专心致志多出科研成果、造福广大人民……

  文化创新“软实力”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生”,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在于浙江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之江新语》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习近平这样写道。翻阅《之江新语》,“文化”是个高频词,出现了160多次。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湖烟湖雨荡湖波。秋日的南湖,秋风徐徐,微波粼粼。2002年10月22日,嘉兴南湖迎来新上任的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而那天正是习近平履新浙江的第11天。

  “南湖是全国的南湖,红船是全国的红船,甚至应成为国外友好人士研究我们党史的基地。这是活生生的革命传统,年轻人容易淡忘,革命传统教育十分重要,要不断扩大影响。”习近平在瞻仰南湖“一大”会址时如是说道。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指出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这篇文章还专门阐述了弘扬红船精神与实施“八八战略”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强调要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切实把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贯彻到衡量标准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上,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习书记提炼的红船精神,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洗雪耻辱、实现百年复兴精神的源头。由红船精神源起的一系列伟大革命精神一脉贯通,不断发展,汇聚成团结强大的民族力量,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曾担任南湖纪念馆馆长的张志松深有感触,作为研究红船精神方面的专家,他和同事撰写的《红船精神》一书,对红船精神的提出与渊源、历史地位、史学内涵及其教育实践做了全景式梳理叙写和概括论述。

  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初心”在哪里?就在南湖红船里。“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与红船精神相辅相成的是浙江精神。

  2006年2月5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强调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是对浙江精神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今天的鞭策和对明天的引领。

  在这篇文章里,习近平开宗明义地指出:“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浙江精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7年后的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而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红船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浙江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

  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提出并深刻阐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这块占全国1.1%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6.2%的经济总量,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这是全省上下实施“八八战略”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也必须依靠这种精神。G20杭州峰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浙江干部要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是习总书记对浙江人民新的嘱托与期待,是浙江人民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与精神状态,也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再创浙江辉煌的新使命与新要求。

  从红船精神到浙江精神,体现了习近平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邃思考和远见卓识。

  “文化是灵魂”——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强调的这一思想内涵,十八大以后更是经常体现在其重要讲话中:“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洞察文化创新的深刻内涵:“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正是由于习近平对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7月28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眼于不断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在认真总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持续不断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的文化创新伟力。

  循着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勾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基础上,接力提出建设文化浙江,并将其放在推进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加以谋划部署,赋予浙江文化建设、文化创新以新的内涵和使命。

  后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这句古语,创新是他主政浙江的一条主线;创新也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

  其实,只要仔细研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两部著作,就不难发现:

  《之江新语》,精髓就在于一个“新”字;署名“哲欣”,寓意在“浙江创新”;《之江新语》全书60多处提到“创新”一词;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紧扣一个“新”字,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

  面对新的征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浙江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习总书记亲自谋篇布局的“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推向前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原标题:挺立潮头开新天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