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变淡?和家人温馨相处即是年味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综合 作者: 编辑:郑津 2018-02-13 06:39:01

内容提要:随着狗年春节的大幕即将拉启,怎样过年,自然成了当下热议的话题,“年味越来越淡”这是许多人的感慨。事实上,传统的年味没有变淡,只是在方式上有了悄然变化。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狗年春节的大幕即将拉启,怎样过年,自然成了当下热议的话题,“年味越来越淡”这是许多人的感慨。事实上,传统的年味没有变淡,只是在方式上有了悄然变化。

  回想记忆中的春节……

  小时候的春节好像藏在老爷家的点心盒子里,沙琪玛、白皮、枣花酥,平时可望不可及,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肆意拿来吃。三十一大早,兄弟姐妹几个围着,你一块我一块,吃到满嘴掉渣,那滋味可比现在的脏脏包、乳酪蛋糕不知道美味多少倍;

  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年味儿是除夕夜的饺子,是五颜六色的糖果,是没有褶儿的新衣,是满天绚烂的烟火,还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走亲串友。

  小时候的团年饭是一定要在一起吃的,舅舅和姨夫们,平时不下厨的男同胞一人一道拿手菜。大家坐下来边吃边相互点评、插科打诨。就着春节晚会的节目,能把这顿饭吃到午夜……

  在“新方式”里找年味

  年味就是吃喝玩乐。从前,家家户户为了置办丰盛的年货,准备一桌满汉全席,可谓是煞费苦心,花人力、精力、耗时耗力忙活着。现在,家家户户只需打一个电话,网上下单,第二天年货已具齐,电话预定的团年饭已敲定,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喝玩乐。有的家庭成员,怕过年走亲串户,干脆手拿一张飞机票,带上行李,与家人一起旅行度假着。

  年味就是阖家团圆。过年了,在阖家的团圆里,亲朋好友互送祝福心愿。快过年的时候,不管是有钱没钱,总有一个心愿就是盼望着回家过年,千山万水,只有回到家才算过了一个圆满的年。每年的春运就好比是人口的大迁徙,壮观的人潮背后,是同一种精神诉求,家在哪里,心就哪里。亲朋好友之间,也趁着闲时走动一下,再相见又是明年了。

  年味就是文化传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显然,传统的习俗随着时代的瞬息万变,已经有很多显得不合当下时宜,甚至失去了踪迹。可是,除旧迎新的传统观念还在,驱邪降福的年文化还在。不管你在意没在意,它们一直都在,从来没有远离我们。

  春节年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

  春节的原貌与现在并不相同,事实上春节是在不断的历史演变发展中得以确立的。它主要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和农历的岁首两项内容的联系发展中出现的。首先,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在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其次,古代的春节是立春之节,即二十四节气的首节,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又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所以到了民国时期改用阳历,才把农历年叫“春节”。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从狭义上讲,一般就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霄节为三大高潮标志;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拜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祝福的话,互相祝贺。而这时,新女婿一般都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日子一般选在年初三或初四。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汉族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汉族的春节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意。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走灶神,接回祖灵。从这时起到年三十前是春节最后的准备阶段,这期间,人们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除夕夜是年节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团年,在吃了丰盛的年饭后,人们在火炉边聊天守岁,直到新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旧时人们要接财神,传说这天是财神生日,商家接了财神后,要办财神酒,然后开市。商店雇员如果没被请去吃财神酒,那就意味着“下岗”,得另谋生计。在古代没有财神日,只有“送穷”日。从送穷到接财神,一送一接之间,体现了民众生活情趣的变化。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

  藏族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同胞的传统大节,大年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地去河边背“吉祥水”,给家中的大人小孩洗脸洗手。然后梳妆打扮,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的梳五条辫子。满十七的女孩要行“上头”仪式,父母请来一位妇女,给女孩穿上美丽的服装,戴上饰品,并梳编几十条辫子,从此她就是成年人了。家内人互相祝贺新年之后,开始吃手扒肉、奶饼、人参果、喝青稞酒。初二亲朋好友相互串门走访,见面热情地互道“扎西得勒”(吉祥如意)和“洛萨尔桑”(新年好)。节日期间,有赛马、摔跤、拔河与歌舞等娱乐活动,藏族的男女青年自由交往,在娱乐狂欢中增进友谊。

  蒙族白节

  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古时将春节称为“白节”,正月为“白月”。这与蒙古族尚白的习俗有关。一件新的蒙古袍、当年生的公羊肉、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好酒是蒙古人必备的新年物品。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顿年饭特别丰盛,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就预兆新年酒肉食用不尽。天将黎明时,年轻人要向长者敬“辞岁酒”,接着围坐火档吃饺子。年初一,身着盛装的人们纷纷跨上年前调好的骏马,出门拜年,主人的女婿给来访客人敬上美酒,这种敬酒须每敬必喝。因此没有一定的酒量,在蒙古族人们那里恐怕连拜年客也做不了。

  彝族新年

  彝年是大小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择吉日举行。过年三天,第一天:“点烟火”,以青烟通知祖灵回家团聚。接着逐户杀年猪,杀猪的顺序以村中的辈份高低而定,人们喜气洋洋地簇拥着杀猪能手从一家到另一家。主人要取部分猪肝、猪肉煮熟端至火塘上方祭祖。然后吃年饭。第二天: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歌舞娱乐,还有各种斗智斗勇的竞技活动,如赛马、荡秋、摔跤等。中年男子成群结队到各家恭贺新年,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们早起,热好饭菜,送祖灵返回祖界。

  “年味儿”越来越淡?和家人温馨相处即是年味

  随着社会变迁,一些传统年俗中的仪式渐远,让不少人觉得年味淡了。其实,变化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陪伴团聚的内涵:记忆中的拜年是磕头作揖,现在手机发送新春祝福“指尖拜年”更受欢迎;记忆中的领压岁钱讲究礼节,现在争抢网络红包不亦乐乎;记忆中的年夜饭是对厨艺的考验,现在网购半成品甚至到饭店定制依然吃出幸福团圆的滋味;记忆中的年是走亲访友话家常,现在抛开迎来送往的繁琐礼节,举家出游渐成潮流。笔者认为,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以前过年有几十项仪式,到今天大部分被淘汰了,但新的习俗会不断地出现,新的仪式也会不断形成,有些形式是改变了,但是本质不变。年味儿并不难寻,和家人温馨相处的幸福味道即是最浓的年味。这个春节,不妨放下手机,和家人“年”在一起,共同寻回渐淡的年味吧!(“津云”新闻编辑郑津)

   原标题:“年味儿”越来越淡?和家人温馨相处即是年味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