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0年西部战区空军官兵回访汶川地震灾区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媛莉 编辑:郑津 2018-04-22 09:57:21

内容提要:十年前,汶川地震中,空军官兵冒雨用身体搭建人梯,把伤员从40米高、坡度约60度的断崖上抬下。军事摄影家刘应华跟随部队搜救,用相机记录下空军官兵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难忘瞬间。十年前,1800名空军官兵奔赴成都彭州市银厂沟展开救援。6天时间里,官兵们营救转移群众数千人,废墟中挖出幸存者数十人。2018年4月16日,13名当年参与搜救的西部战区空军官兵和17名新战士来到银厂沟所在的龙门山镇,回访当年地震灾区。

《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照片中被官兵托举的王兰辗转多地康复治疗,如今已学会绣十字绣。

唐先锋和周仲菊拥抱在一起。

众志成城,托举生命。刘应华摄于汶川地震银厂沟救援现场。

  十年前,汶川地震中,空军官兵冒雨用身体搭建人梯,把伤员从40米高、坡度约60度的断崖上抬下。军事摄影家刘应华跟随部队搜救,用相机记录下空军官兵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难忘瞬间。

  十年前,1800名空军官兵奔赴成都彭州市银厂沟展开救援。6天时间里,官兵们营救转移群众数千人,废墟中挖出幸存者数十人。

  2018年4月16日,13名当年参与搜救的西部战区空军官兵和17名新战士来到银厂沟所在的龙门山镇,回访当年地震灾区。

  《再相见》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找到“木板上的人”

  16日,彭州龙门山镇白水河大桥桥头,重回故地的空军官兵代表在一座小山坡前停下脚。山坡上灌木茂密生长,零星开放的小黄花迎着阳光泛亮,山野美景尽显。

  这里,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样,但每一个曾经走过这里的人都记得当初的细节。“乱石坡与地面有60°斜角,转移被困人员经过这里时,救援官兵用身体搭起人梯。”军事摄影家刘应华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难忘的瞬间。这张定格转移伤员的画面,成为“5·12”抗震救灾经典照片,也是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的金奖作品——《众志成城托举生命》。

  救援结束数月后,官兵们成功找到了木板上的人——王兰。

  4月16日,他们又一次相见了。

  在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王兰的床头摆着两张《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照片,都被放大装裱在画框里。十年来,她一直把照片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病床的四周,还有大大小小装裱妥当的十字绣,色彩鲜艳,是病房里最特别的风景。如今,高位截瘫的王兰不仅学会了洗脸、刷牙,还学会了用手机,绣十字绣。“来,我绣给你们看看哈。”像个孩子急于在大人跟前露一手新学的本领,她马上把十字绣铺开了。

  “正常人3天绣出的东西,我要花两个月。”王兰清楚自己的不足,但依然满怀希望。

  《再相拥》

  拥抱的感觉真好,那是久违的安慰。热情拥抱触碰到她空荡的衣袖

  见到又一个被空军官兵刨出的女人,是在龙门山镇九峰村。

  周仲菊左顾右盼,急着要从一群蓝色军装的人群中,找到熟悉的面孔。

  唐先锋进入她的视线,“唐…唐…你是唐哇?还有你,罗…”周仲菊清楚记得每张脸,却叫不出全名。

  不是因为久别而遗忘,也不是因为重逢激动得语无伦次,而是她从垮塌的房屋中被刨出来至今,没有机会知道每个救命恩人的名字。

  周仲菊握住了唐先锋的手,热泪不止,“不是你们,我就没这条命了。”

  唐先锋热情地拥抱周仲菊,手恰好撩过她空荡荡的右手衣袖,猛地一下,唐先锋的眼泪也流出来了。

  十年前把撕裂的预制板抬开时,唐先锋分明见过那只胳膊。2008年5月13日19时13分,被困在银厂沟东林寺颐养休闲庄废墟29个小时的周仲菊,经过唐先锋等16人3个多小时的刨挖,终于脱险。

  周仲菊是空军官兵挺进银厂沟实施搜救后,从废墟中挖出的第一个幸存者。那一年,她50岁。

  “就少了只手,这些年我过得很好。”没等唐先锋等人发问,周仲菊主动说起近况,“两个女儿都生了二胎,你看,我还能抱孙孙。”她把大女儿怀里的小外孙搂过来,一只手抱着,笑得很开心。

  有泪水,也有笑容,这是重返地震灾区西部战区空军官兵收获最多的。

  银厂沟原来的大龙潭景区,地上乱石突兀。

  有腿疾的蒋怀汉从远处跌跌撞撞奔向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蔡伟素,一见面,泪水夺眶而出。

  2008年5月12日,婚纱摄影师蒋怀汉和团队正在这里拍照,地震发生后,7个人的团队只有他和助手还活着,担任化妆师的未婚妻不幸遇难。

  “当时我全身都受伤了,双腿骨折,肋骨被砸断,3个小时爬了不到50米。”绝望之际,一支由空军某通信训练团官兵组成的救援突击队发现了他。蒋怀汉觉得,是空军官兵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不仅救了我的命,也重塑我生活的信心。”

  2016年,他和当年地震后住院期间陪护自己的空军医院护士曹淋霖,结束多年爱情长跑,组建家庭。16日,蒋怀汉也把曹淋霖带到了大龙潭。

  《再回首》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摸查灾情 突击小龙潭

  有人说,直面苦难同直面生死一样,需要的是勇气和担当。李纪友深有同感。十年前,当时成都军区空军组建救援突击队,签下生死状、写下遗书,喝了壮行酒,30勇士从白水河大桥出发挺进盲区。

  出发前,李纪友写下一段文字:“亲爱的老婆:明天我们要去执行一次冒险的搜救任务。作为军人,我已做好牺牲的准备。你也要有这个准备。要坚强,照顾好自己,并帮我照顾好爸妈和女儿。爱你的老公李纪友,2008年5月20日。”

  时任空军彭州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蔡伟素坚持要带队前往,“这些战士都是20岁左右,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我要对他们的父母负责。”

  战士汪文明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蔡伟素问他:“你怕不怕死?”“首长,你不怕,我还怕什么?”三刀下去,他砍断了一棵拦路的碗口粗大树。绕过6处塌方区,来回跨过10次河,搭建了两座简易桥,突击队终于成功到达小龙潭。“瀑布不见了,过去的深潭被山上崩塌下来的石头彻底填平,深潭两侧的栈道、凉亭全部被埋了,还有巨石滚落时产生的冲击波,把潭前的几百棵大树拦腰截断。”蔡伟素清楚记得当时所见,“看上去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

  反复搜索,确认没有幸存者后,突击队才撤离。“虽然没救出人,但如果我们不进去,就无法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蔡伟素说。

   原标题:被托举的大姐 能在病床上绣十字绣了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