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五大文化——三国文化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作者: 编辑:王琳 2018-06-15 21:00:26

  天水,史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三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孙权……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相信都不会陌生,如果你是个三国迷,如果你到天水来,就应对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三国文化有所了解。

  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地方都讲述着一段历史。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数家珍的故事,都发生在天水。街亭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东北100公里处的秦安县陇城镇,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将军张郃率军西援抗蜀,双方争夺的焦点即街亭。这里至今还有“乱骨堆”、“大营”、“常营”、“万人坟”等战争遗存,并有弩机、马刺等遗物出土。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割据称雄,因天水战略地位的重要,一些帝王将相,军事首领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天水关是三国古战场之一,位于天水市西南45公里处。“天水关”又名“收姜维”,描写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决心出兵伐魏,先攻取了安定、安南两城,擒住魏国驸马夏侯懋,又假冒夏侯之名向天水求救,另外又命赵云乘虚攻取天水。守将马遵信以为真,部下姜维却识破此计,反而打败了赵云。诸葛亮爱姜维之才,探知姜事母甚孝,故意先攻姜母所居之冀城,以骗姜维救援,并暗遣魏延假扮姜维攻打天水。马遵中计,果然疑心姜维,等姜回兵,闭门不纳。姜维进退无路,只得归降了诸葛亮。  

  “失街亭”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叙说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的故事。街亭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洪亮吉、范文澜等史地学家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确认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日之龙山——“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14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  

  现今龙山脚下的秦安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陇城镇位于距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一条宽约2公里、长达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处。  

  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关陇往来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一龙山——陇城镇一线行走,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坦荡的路径。汉时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大道。历代兵家均视为进可攻,退能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遂的古战场。  

  今日陇城镇,古街亭的遗迹已难找寻,昔日当街的泉亭,泉在亭毁。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发现的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内。当年马谡驻扎的拔地2侧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 

  此外,在天水的三国遗存还有大门道、诸葛军垒,名将姜维墓冢等遗迹,无一不是三国文化的昭示。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

  【木门道】 

  俗称峡门,位于天水秦州区西南80华里牡丹木门村附近。两山对峙,中间有一条宽约50米长的峡谷,西汉水的支流稠泥河(古称资水),从中穿行而过。峡谷东侧的张家坪为诸葛亮伏兵之处,西侧有诸葛亮拴马的拴马湾。峡谷低处有一鼓形小山石,名曰石鼓,离石鼓不远有一小丘,形如巨钟,故称土钟。 

  公元231年春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占领了卤城(今天水西南盐官镇)。魏主曹睿命司马懿出师御敌,司马懿命张郃为先锋总督大军;又令郭淮守陇西诸郡,其余众将各分道而进。诸葛亮先在上邽(今天水市)一带打败了由郭淮带领的魏军,东上迎头拦住了司马懿的主力部队。司马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用计诱敌,魏军大将见司马懿只守不战,讥讽说:“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兵出战,结果被蜀军打得一败涂地。

  正当蜀军大败魏军之际,从汉中传来后主刘禅要求诸葛亮退兵的命令(即李严假传圣旨),加之粮草告罄,诸葛亮只好退军。蜀军突然退去,司马懿急派张郃带兵追赶,张郃追进木门道,突遇诸葛亮派魏延、关兴设下的埋伏,曹魏一代名将张郃死于乱箭。 

  如今,木门道作为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定格在人们的眼中,让人们在游历这里的时候,回味历史那段风烟。

  【诸葛军垒】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背一个“乡土袋”,到了异乡,在饮食中撒入一小撮家乡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乡土袋”,把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诸葛亮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后人取名为“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城区城东岷山路南。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中间刻有五个阴刻的“汉诸葛军垒”斗方大字,旁有一行落款为清乾隆年间字样,其碑龛高大威严,朴实庄重,站于龛前令人肃然起敬。青砖碑龛后有圆锥台面,高一丈有余,黄土筑成正圆锥形,梯形土墩一座,经千余年日晒雨淋,风雪剥落残迹斑驳,却依然耸立在人们面前,为人们诉说着千余年的岁月沧桑。土墩四壁,夯筑土层,清晰可辨,周围有苍松翠柏相护。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1989年在原地附近始有修复,垒前重新树起张爱萍将军所书的“诸葛军垒”四个如椽大字。 

  【祁山堡和祁山武侯祠】 

  祁山距天水市区约60公里,东起礼县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是魏蜀必争之地。祈山堡位于礼县县城北23公里处,西汉水北岸的河滩畔上,是一座石基土填的孤峰,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武侯祠建于其上。这里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三国演义》称祁山大寨,是诸葛亮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祈山堡并非祁山,而是祁山北侧西汉水边一座小丘堡。 

  祈山堡是依山就势修建的城堡。在东西长达百余里的宽阔川坝中,一峰突起,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挺拔。峰顶浓荫之中,城堡隐约可辨。堡下有按原貌新修的砖城门,高大坚固,入城后一径小道蜿蜒而上,道两旁松柏遮荫。峰顶平坦如坻,宽广约2000平方米,古木森森,浓荫蔽空,朱甍画栋,幽静肃穆。登堡远望,西汉水绕堡滚滚西去,堡北山麓诸葛大军的九寨故垒历历在目,堡南有集驯战马的圈马沟,有孔明试马的上马石,南面遥对的即是岿然屹立的大祁山,东北有当时称卤城的盐官,过卤城则是射杀张郃的木门道和天水关。东可进取盐官、天水关,西可攻取陇右,南可退回祁山,回军汉中,进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粮草充裕,孔明在此指挥三军攻魏,其军事大家的风范令人折服。 

  后人在祁山堡建武侯祠,是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9座武侯祠之一。祈山堡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系清代重建,分3殿3院,房屋30余间,为硬山顶土木结构。正殿为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仪态端庄,神情自若,一派宁静致远的超然情态。另有关羽、姜维等人塑像,历代匾额、楹联、碑刻。 

  【街亭古镇】 

  街亭,又名街泉亭。西汉时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街泉县名是由陇城的一口年代久远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龙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减,人们又称之为“龙泉”。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据《郡国志》记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街亭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能够攻,退可以守。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先锋众军,裨将军王平为马谡军中先锋(领兵1000人)固守街亭,因马谡违亮部署,又不听王平力谏,“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在陇城镇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铁锅”,上铸“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字样,同时,在附近还出土了刻有“蜀”字样的弩机、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专家从仅有的作战遗物考证,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马谡、王平安营扎寨之地。今天的陇城镇,就是三国时期的街泉亭。

  【天水关】 

  三面临山的三国古战场天水关,距天水市区不到50公里,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和陇南地区相邻,一直是战略要地。此地有一个叫铁堂峡的峡谷。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计伏姜维,后来姜维为抵抗魏军,以铁堂峡为军事要塞,与魏军形成对峙局面。

  史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被天水中郎将姜维识破计策。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城人,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堪称当世之英杰。诸葛亮亲自提兵直抵城下,半夜又遭袭击,诸葛亮不禁叹道:“兵不在多,而在人调遣。此人真将才也!”后诸葛亮用妙计收伏姜维,执姜维手道:“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随即,天水郡、安定郡、南安郡叛魏降蜀。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秉承诸葛遗志,殚精竭虑,九伐中原,最后落得国破身亡。在天水关的铁堂峡内,地形曲折蜿蜒,沟壑纵横,怪石嶙峋。据介绍,天水关以西数十华里的川谷地带曾是秦人的发祥地。在殷商晚期,秦的祖先就“在西戎,保西垂”。三国时,这里依然聚集着羌、戎等族。姜维也因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在北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天水关除有姜维衣冠冢外,还有姜维祖茔、姜维堡、躲箭石、插旗石等与三国有关的地名。 

  【铁笼山】 

  铁笼山是姜维北伐中原时,与曹魏大将徐质大战的地方。铁笼山位于武山县高楼乡境内,这里山势奇险,蜿蜒起伏。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起兵20万,在董亭(今武山县)与曹魏先锋徐质相遇。姜维曾对众将曰:“昔日丞相在上方谷,不曾捉住司马懿,我深为遗憾。今天司马昭必定被我活捉。”很快,姜维计败徐质,围司马昭于铁笼山。然而战事瞬息万变,姜维派出前来增援的羌王去窃取魏寨,被魏兵生擒后降魏,姜维兵败撤回到汉中,《三国演义》详细记载了姜维大战铁笼山的历史故事。 

  铁笼山上现有的几处大塬,被当地人称为“司马井”,还有那一条长约3公里,宽约10余米的峡谷,更显示了这里险峻地形地貌的独特风采,谁人能不说这里不是三国的古战场呢! 

  【姜维墓】 

  天水有两座姜维墓,其一在甘谷县,其一在天水关。甘谷的姜维墓人人知晓,但天水关的姜维墓却鲜为人知。 

  天水关的姜维墓座落在秦城区天水镇东北的黄家坪山顶,左面为石家峡,右面为铁堂峡。铁堂峡不仅是西汉水上游的流经之地,也是由陇入川的古道和军事要塞。姜维墓山脚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是抚夷将军姜叙曾经镇守过的历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姜维古墓直径约十米,在此远眺,天水关尽收眼底,乃天水镇的八景之一。姜维死时六十二岁,据传部下偷偷地割下姜维的头颅,潜回天水关,埋在黄家坪山顶姜维曾经屯过兵的扎营地里。当地人至今仍然称这座山为“姜维坟”,地为“扎营地”。《天水县志》记载:“平襄侯姜维墓在(天水)县城南七十里天水镇北山,大冢巍然,相传冬不积雪。”《直隶秦州新志》记载:“铁堂峡(礼县)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州志亦铁堂庄,今两存之。” 刘江真在《三国战略重地——天水》一文中如此介绍说:“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铁堂峡有姜维祖莹及其墓,传为居住地。”姜维墓后的峡谷为铁堂峡,峡内有一铁堂庄,有姜维的祖茔,近旁有姜维堡、躲箭石、门钮沟等三国古战场遗迹。《元一统志》中记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今天水镇,唐宋时曾为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茔。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甘肃通志》中曰:“铁堂庄即杜(甫)诗《铁堂峡》,相传为后汉姜维故宅,四山环抱中一孤冢,传为维祖茔。”元朝诗人徐銮的《铁堂庄》诗云:“乱山深处一茅庐,原是姜公旧隐居,惟有铁堂空峡在,六韬留与子孙无。”天水关的姜维墓在许多志书、文章、对联中经常被提及。当地文人曾在天水镇东城门书一联曰:“铁堂峡古有铁堂庄,伯约生于斯地;天水关今为天水镇,孔明在此驻军。” 千百年来,姜维深受天水关人民的敬仰。正如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所言:“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姜维故里】 

  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就是姜维故里。姜维少年时期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有大志,广泛结交豪杰高士。因为其父死于平羌、戎叛乱,他被朝廷赐为中郎。归顺诸葛亮后,他忠心耿耿,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诸葛亮之后,姜维成为蜀汉中流砥柱,维系蜀汉政权十多年。 

  因姜维军功显赫,在明代朝廷又赐以顶戴,称作铁顶子。每逢过年过节,姜氏后裔推举本族品质优良者,顶戴乌纱,带领族 人于本村姜维祠堂,悬挂姜维画像,举行盛大祭典。 

  据传当年姜维在剑门身死后,马夫冒死带着姜维的一只马靴,昼夜兼程,赶回冀城,向家人报信。噩耗传来,乡亲们哭声震天,泪洒成河,高举招魂灯,齐唱招魂曲,并在姜家庄南山举行了隆重的葬靴仪式,以此作为姜维的衣冠冢,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姜维墓,此地因此而命名为靴子坪。靴子坪姜维衣冠冢坐南向北,背负群山,面临渭川,渭水烟波东去,地势开阔。对岸朱圉群山莽莽,环拱映照。一九八八年甘谷县在靴子坪姜维衣冠冢旧址重修姜维陵墓,用青白大石砌墓冢。如今已是青苔布满,绿草茵茵。 

  “姜维故里”四个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素底红字,以显示姜维一生高尚廉洁,赤胆忠心。墓高 1.2 米,象征姜维 12 岁离家从军,冢围 6.2 米,表示姜维六十二岁殉国。冢前九级台阶,以示将军九伐中原。两侧石级夹一光滑坡面为甬道,上写“远志”二字,借以颂扬姜维的远大志向和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这里山峰秀美,林木葱郁,随着山风的吹拂,枝蔓摇曳多姿,更加激发人们思古怀人之幽情。 

  此外,天水三国古战场多达几十处,比较有名的还有庞德故里、武城山遗址、西县空城计、门里沟和铁门栓,等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时光的流逝,三国旧事已灰飞烟灭,但许多新“三国战事”又拉开了帷幕。如今的天水,以其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被国家和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闻名于世,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竞秀的旅游胜地,和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向往东方古老文明的万千游人。

  与其说天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倒不如说天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这本历史书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古往今来,等待着我们我翻阅它,去了解它。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