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天津文化的传承:一段事 梳出天津味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田野 编辑:侯静 2018-06-18 09:24:11

内容提要:一个香甜的粽子,在物质匮乏年代,是逯彤能吃到的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而如今,黄卫特意买回江米、红枣、苇叶在家里包粽子,却吸引不了儿子的兴趣。

逯彤

黄卫

屈慧敏

  天津北方网讯:一个香甜的粽子,在物质匮乏年代,是逯彤能吃到的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而如今,黄卫特意买回江米、红枣、苇叶在家里包粽子,却吸引不了儿子的兴趣。弃文从商多年,黄卫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天津文化的传承。无独有偶,同样土生土长的天津姑娘屈慧敏也把这种文化传承,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同的是,她认为,这种传承基因来自137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

  一味道

  河东区大直沽中路,偌大的一层艺术馆,年逾古稀的逯彤正埋头创作。一尊“休闲款”的观音坐像已经接近完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作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先生的入室弟子,逯老参加工作时年仅14岁。

  “学做泥人,一来因为我喜欢画画,二来可以帮家里挣钱。”小时候,逯彤家住老城里北门,家里四个男孩,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微薄的工资让一家人吃饱饭都困难。每到端午,逯彤父母只能去北大关买点艾草插一下,没有闲钱给孩子买老虎耷拉、葫芦和一些好吃的。

  “我们兄弟最高兴的就是端午节吃粽子。”逯彤说,“我母亲特别会做粽子,个又大,还特别饱满。豆馅经过处理,把杂质过滤走了,剩下的都是豆沙,特别细腻。”

  端午节正是河蟹刚上市的时候。逯彤还记得,小贩经常挑着担子到逯彤家门口叫卖河蟹。有一条微信朋友圈说,1960年挨饿时,上海市民吃大闸蟹充饥。逯彤笑着说:“没那么夸张,但是当时螃蟹确实不太贵,一毛二、一毛五就能买一斤个头大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过节会买螃蟹吃。而逯彤家却罕有螃蟹上桌。

  “孩子实在想吃,我们家也就买几个,一人分一个,尝尝也就完了。”

  虽然家里穷,但是每年的防五毒还是少不了的。“到了端午节,家长都会让孩子吃连翘败毒膏,因为夏天到了,五毒都出来了。吃这个药可以避免五毒的伤害。”

  如今,年过古稀的逯老正在制作津门古街、乾隆下江南等一系列海河题材的大型彩塑作品,努力用自己精湛的彩塑艺术留住天津古老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要到了,逯老决定制作一件天津端午题材的作品。“就做个身上挂老虎耷拉的小孩吧。”这是童年的逯彤一直没实现的心愿。

  二记忆

  一个香甜的粽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逯彤能吃到的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而如今,黄卫特意买回江米、红枣、苇叶在家里包粽子,却吸引不了儿子的兴趣。门口挂菖蒲、艾蒿,家里挂五毒儿(老虎耷拉)……小时候逯彤家里能省则省的老例儿,半个世纪后,黄卫却在一丝不苟地照搬照做。

  一边教儿子包粽子,黄卫还不忘给孩子讲讲屈原,让孩子了解《离骚》经典诗句到底什么意思。每天骑自行车穿行五大道,无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是一家人出去遛弯,看到一栋栋斑驳的老楼,黄卫总会不由自主给儿子讲天津建城600年的故事。十多年前,在做记者时,黄卫就意识到,再不挖掘这些天津传统文化,就真的失传了。

  100年前天津人如何过端午节,是黄卫挖掘出来的很有价值的史料。通过采访天津社会学家李世瑜和民俗学家张仲等多位老先生,黄卫了解到很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过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两位老先生都去世了,好多传统文化已经没人知道了。”黄卫遗憾地说。

  “端午、中秋、春节,是老天津卫的三大节之一,讲究非常多。”黄卫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是100年前天津最热闹的日子。老天津卫的宫南、宫北大街、河北的大胡同、城里鼓楼、城外北大关、河东大直沽、南开的鱼市、菜桥子、各庙前的庙会、高跷会、花会踩街的、叫卖节日商品的比比皆是。

  黄卫告诉记者,首次端午节放假,并不是从2008年国家规定开始的。100年前在天津卫就已经约定俗成。在端午节,商家店家要发赏钱,互相结欠账,图的就是一个喜庆顺心。“咱们这会儿,就剩一个吃粽子。人家那时除了吃以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一些。历史、民俗、传闻、神话、诗词……文化内涵有什么讲究,过个节都能说出来。”

  黄卫说,端午节也是文人们吟诗作赋的时候。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端午诗词。民国时期,天津城南诗社诗人冯文洵在诗中就详细描述了津城市民过端午节的习俗:“门悬蒲艾饰端阳,九子盘堆角黍香。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

  “诗词歌赋,咱现在没有那个氛围,不像以前大家聚一块,吟诗作对,现在也没几个人会了。”

  黄卫担心,今后传承下来的,可能只剩下包粽子了。

  三血脉

  弃文从商多年,黄卫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天津文化的传承。无独有偶,同样土生土长的天津姑娘屈慧敏也把这种文化传承,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同的是,她认为,这种传承基因来自137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

  湖北秭归,屈原故里。作为后裔,40岁的屈慧敏是前年才第一次回去。到处都是的白墙灰瓦,政府、乡村、库房、公厕全是徽派建筑。她非常诧异:我一定在梦里回过秭归。

  屈慧敏出生在天津,原籍衡水。“我从来没去过秭归。但是在冥冥之中,我装修自己的饭店,就是白墙灰瓦,因为我喜欢清清白白的。在屈氏家规中,清白做人是最核心的观点。”

  秭归祭祖,两年一大庆,每次都有上万名屈氏宗亲从世界各地赶来。唐山前年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屈原纪念馆,是由屈慧敏的宗亲大哥屈学民先生斥资三千万元兴建的。这些城市每年都会举办端午文化节。然而天津呢?屈慧敏认为自己必须为屈原精神传承做些什么。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学才华通过诗歌来体现,这对他来讲是一个最好的传承。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2016年和2017年,屈慧敏自己出资,联合众多政府部门和天津电台等媒体,连续举办两届天津三尺余端午诗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端午诗会完全是公益的,到目前为止还没任何收入。”尽管自己企业资金也很紧张,但是屈慧敏决心把端午诗会一直办下去。

  第三届天津三尺余端午诗会今年在南开文化宫举办,南开文化旅游局、南开团区委、南开妇联、南开教育局、万兴街道办事处、天津广播电台经济频道等部门都给予屈慧敏大量支持。除了活动形式、演出节目、参会嘉宾方面的提升,屈慧敏今年首次尝试借助新媒体做网络直播,以惠及更多喜爱诗歌的观众,让诗歌文化普及范围更广,参与人员更多。

  在经营餐饮企业和文化公司以外,屈慧敏还兼任天津工艺美院副教授、人大代表、青联委员、天津美食文化传播公益大使、电台和电视台嘉宾等众多社会职务。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个人休闲时间,尤其是在端午节期间。

  今年6月12日到16日,她主办了第三届天津端午诗会,参加万兴街金融街社区端午诗会,组织明星大厨进社区,给失独老人过端午节,为人大代表做端午讲座,一共五个活动。6月14日到16日,她代表天津屈氏宗亲会飞到秭归祭祖。

  虽然分身乏术,屈慧敏还是尽量调整时间,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外表坚强、精力无限,内心其实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每逢节日、活动或者遇到困难时,屈慧敏总是自己开车去150公里外的唐山屈原纪念馆。

  望着先祖的铜像,她时而沉思凝神,时而热泪盈眶,仿佛在和屈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刻,所有的压力都得到释放,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