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摄影“老炮儿”和他的西于庄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侯静 2018-08-13 09:03:00

内容提要:自从搬了新家,王金生已经有一年没见过老傅了,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今年60岁的老傅说,突然感觉时间有些不够用了。今年8月,他就要退休了,这几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他手头上还有些事情要做。

  1

  自从搬了新家,王金生已经有一年没见过老傅了,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今年60岁的老傅说,突然感觉时间有些不够用了。今年8月,他就要退休了,这几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他手头上还有些事情要做。

  这件事源于3年前的一个承诺,“当时拍片的时候,我答应要送他们一套全家福,3年过去了,很多老街坊齐呼啦都搬走了,好在有些人我还留着联系方式,成了好朋友。”老傅说。

  这天一大早,老傅再次叩开了王金生的家门,因为提前联系好,王金生和老伴儿一早就在家等他。

  老傅送来的是两本画册,这两本画册零七杂八地记录了一片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之外,掩隐在胡同儿里的琐碎生活,这里的生活与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对比鲜明。也恰恰因为这样,它真实地记录了一批普通天津老百姓的生活巨变,刻画出一部反映天津这座城市风貌变迁的历史画卷。

  2

  西于庄,一个天津人都耳熟能详的地方。

  这里绝大多数房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风雨飘摇,曲里拐弯的胡同儿、鳞次栉比的平房、纵横交错的电线,藤架上的丝瓜、屋檐下的烟筒、门玻璃后的窗帘,家具五厂的大衣柜,五一牌脚踏式缝纫机……甚至杂货铺的墙上还挂着早在10几年前退出市场的旭日升冰茶、健力宝饮料的招牌,时间好像从来都没有来过这里。

  西于庄几乎所有条件都满足摄影爱好者的要求,一切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子,满眼都是回忆。

(2013年9月25日,航拍西于庄 摄影 傅桂钢)

  傅桂钢,大家都喜欢叫他老傅,天津日报社视觉中心高级记者,从业一线新闻摄影30多年,因长期致力于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拍摄和整理工作,老傅在媒体圈和摄影圈都小有名气,南市、大直沽、老城厢……很多历史建筑在他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成为永恒。

  西于庄这片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很早就引起过老傅的注意,2013年9月,老傅就曾航拍西于庄,留下了西于庄拆迁前的第一手资料。但真正让他决定一头扎进那里,则始于2013年12月27日李克强总理的到访。当时,李克强总理在此表示,你们的困难政府不会不管,并承诺,一定让大家搬进新楼房。

  老傅这才意识到,西于庄,真的要拆了……

  熟悉老傅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开车,在天津市区30多年的采访经验,基本上都是靠他骑着自行车,扛着10几斤的相机,拿脚一步步量出来的。

  2013年12月28日、29日、30日,老傅连续三天进入西于庄踩点儿。

  老傅1958年生于天津市河东区一个普通的家庭,这一代人,对于平房和胡同有着复杂的心情。在他人生的前30年里,关于平房的记忆,裹挟着下雨时在屋里拿脸盆接雨、下雪时排队囤大白菜,晾衣绳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以及墙上贴的煤饼子等等等等。

  和大多数平房居住区一样,西于庄穷、矮、破,但这里留有天津普通老百姓最纯最真的那一抹温情。

  胡同里的住户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邻里关系,闲来无事站在门口聊天,对门儿80多岁的李大爷早点要喝几碗豆浆,几根果子,隔壁二大爷家的二小子哪年领来的媳妇儿?周奶奶老伴儿是怎么去世的……邻居都门儿清。

  情感的闸门在一瞬间被打开,他心里藏着一段长达30年的感同身受的过往,踩完点,当年56岁的老傅心潮澎湃。

  “这里的一切我都太熟悉了,过去我住平房的日子就跟在眼巴前一样,所以,我不用大广角,要用标准头、不夸张、不做后期处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左邻右舍人来人往,大到窗户屋门小到锅碗瓢盆,我一定要记录最真实的西于庄。”

  2014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56岁的老傅骑着他那辆破自行车,从位于天津站后广场的家里出发,从此正式走进西于庄,开始了为期3年的集中拍摄。这3年,老傅拍了了几千张图片,刮风、下雨、下雪,老傅不是回家,而是往西于庄跑,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出片子。

  3

  王金生,土生土长的西于庄人,3年前老傅走进西于庄时,王金生一家三代已经在这里住了56年,因为与老傅同龄,加上他也喜欢摄影,俩人便成了好朋友。

  因为有了人,有了故事,照片也有了感情。2014年到2016年连续3个春节,老傅都在拍西于庄。

  拍西于庄的第一个新年,老傅在70多岁的李奶奶家度过,吃着饺子、喝着小酒,和大家拉着家常,周围的一切都是熟悉的,老傅一下子恍惚了,“这不就是年轻时和我妈妈在平房里过年的情景吗?”起身告别这家人,老傅掉泪了,他想起故去的父母,想起那个30年前的家。

  胡同里的时光慢慢悠悠,老百姓的生活有条不紊,但2014年春节后,西于庄人的日子与以往有了大不同,大伙儿心里都有了盼头。

  老傅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年2月1日大年初二,这天,他再次走进西于庄,84岁的庞淑华正在家里待姑爷,胡同里的时日为数不多,在女儿的搀扶下,庞淑华在胡同里转了一圈又一圈,老人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心有不舍,老房子是老百姓的根,就要搬走了,也许这一别,就是一世了。

  老傅情绪复杂地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五味杂陈的一幕。

  胡同外的世界日新月异。

  2013年12月30日,天津市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和苑西区一期)开工建设, 2015年1月,经过一年的基础建设,几十栋居民楼拔地而起,定向安置房初具规模; 2015年12月31日,在和苑西区安置房项目首批新房交房仪式上,100余户西于庄居民领到了期盼已久的新房钥匙,圆了多年的安居梦。

(王金生祖孙三代)

  李大娘、郭瑜福、赵俊信、徐大姐、李素琴、刚满100天的小小陈、刘玉萍、赵清海……这些熟悉的名字、胡同里的活色生香、煤炉里的人间烟火,都如同老傅的画册一起定格在某个瞬间。

  4

  2016年4月29日,王金生领到新房钥匙,3个月后,新房紧锣密鼓的完成装修,王金生一家人离开了居住了58年之久的西于庄。

  从到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到宽阔的林荫大道、从二三十平米的一间房到独立宽敞的两居室,从拥挤杂乱的小卖部到干净明亮的菜市场……老西于庄人陆续走出胡同搬到和苑西区。

  又是一年春来到,2016年春节,老傅继续拍西于庄,只不过拍摄的地点从老平房换到新楼房。这一年春节,很多老西于庄人和王金生一样,无论是在屋里还是在心里,都过了一个敞亮通透的好年。

  还是那群人,还是那顿饭,他们在这里开启了新的人生。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老傅自费整理的《西于庄地区百姓的故事摄影纪实》上集《春夏秋冬》和下集《冬去春来》先后出版。

  时隔一年,2017年4月28日,在王金生位于和苑西区的新家里,一对老朋友又见面了。老傅拿出画册,看到以前的街坊、以前的生活,两口子笑逐颜开,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王金生指着画册中的一棵树说:“院儿里这棵树是杏树,是我儿子小时候吃完杏随手种下的。”没想到一晃30年,这棵树开花结果繁衍生息,见证了王金生家三代人的生活巨变。

  搬到新房后,王金生两口子很少回去,只是听说自从他们搬走后,这棵杏树就再也不好好结果子了,“一搬家,就连树也跟着大伙儿一块儿走了。”王金生的老伴儿说。

  然而,对于西于庄人、对王金生一家、对于老傅来说,分明又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留在了那里。(津云新闻记者 孙帅)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