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娘炮”是公众对“中性化焦虑”的大讨论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综合 作者: 编辑:郑津 2018-09-14 07:16:46

内容提要:近日,央视最新一季的《开学第一课》开播,按照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陪同孩子观看这期节目。然而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引发家长和网友的集体吐槽。家长们吐槽最多的是请了太多鲜肉明星助力,包括朱正廷、王鹤棣等多位流量明星在内。有网友在微博上疯狂吐槽:“少年娘则中国娘,央视请来一大批打耳钉、涂口红、头发染色甚至还修眉的娘炮来,就不怕带坏小朋友吗?”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央视最新一季的《开学第一课》开播,按照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陪同孩子观看这期节目。然而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引发家长和网友的集体吐槽。家长们吐槽最多的是请了太多鲜肉明星助力,包括朱正廷、王鹤棣等多位流量明星在内。有网友在微博上疯狂吐槽:“少年娘则中国娘,央视请来一大批打耳钉、涂口红、头发染色甚至还修眉的娘炮来,就不怕带坏小朋友吗?”

  也是在不久前,在《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一向沉稳少言的谢霆锋当众怒斥“小鲜肉”之风,扰乱时下年轻男性的气质走向。此语一出,追随者、抨击者蜂拥而上各执己见。顷刻间,关于“娘炮”“小鲜肉”“精致boy”论调的反思,重新被推至聚光灯下,开始接受世人的审判。“娘否”“强否”的极端二分法愈演愈烈,痛批、炮轰者,站在主流制高点发号施令,极力扭转;反叛、逆流者,则摆出弱者之姿,另辟蹊径,我行我素。

  当化浓妆、描眼线、涂口红,不再只是女性出街前的规定动作,当性格柔弱、爱发脾气,有时也会发生在钢铁直男身上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娘化”标签,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传统观念里以“强壮、威猛、勇敢”为理想型的男性阵地,与此同时,“少年娘,中国娘”、“非主流推翻主流”的中性化焦虑,也正试图挑衅着“传统性别角色认同”的最后防线。

  伴着“娘化”舆论潮水,在人群中蔓延、发酵,我们不禁发问,“娘”这个词是贬义还是褒义?在传统与现代思维的博弈中,男人,究竟,该是什么样?

  什么是“娘炮”?

  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的“娘炮”现象话题,其实质,是一种外来文化的入侵所致。

  所谓“娘炮”,是指外表柔弱、鲜嫩,个性阴柔的群体,而这类群体在当下的中国,犹以一些当好的偶像小生为主。

  关于“娘炮”争论 新华社、人民日报发声了

  9月6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指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同日晚,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号也发表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该文章表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BBC关注中国“娘炮”之争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11日报道,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报道称,他们偏柔美的长相与打扮引起了网络上的争议,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妆容、发型和谈吐举止。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

  现今社会什么是男性该有的气质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受制于世俗的眼光,传统性别角色,更容易被接受,与之相对应的,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罢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教授吴国宏将传统男性性别社会化构建标准分为三种,第一男人要坚强,什么是坚强,具体来说,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假如一个男人动辄哭哭啼啼,一般是不被社会宽容和理解的。第二,男人要有担当,这种担当,不只在社会上独当一面,还要在回归家庭时,拥有“养家”“顾家”的能力,这种观念显然是在父权制度推崇下的产物。第三,男人要有攻击性,即同性之间良性竞争及骨子里血性的表现。

  专家呼吁审美标准的多元化

  21岁的大学生小轩表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束缚自己,“化妆是男生注重自身形象的一种表现,精致一点没有错”。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丁瑜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的一些话就属于性别刻板印象,“比如你一个男孩子就应该怎么样,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怎么样,‘就应该’后面的那些东西就是刻板印象,它容纳不了半点跟原来的观念不一样的东西。”

  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每个人的男性度和女性度都有差异,“人性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每个人随心所欲地落在极度男性化与极度女性化这两个极端点之间的任何一点上,而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必须落在极端点上”。她还呼吁审美标准的多元化,“男生既可以精致,也可以粗犷,女生既可以阴柔,也可以阳刚”。

  批“娘炮”到底批的是什么?

  对“娘炮”的批判,并非新鲜论调,公众,或者准确地说,“直男群体”,以娱乐界的“年轻日韩明星”为攻击靶子,逐渐扩张到对日常男人的审美整顿。电影《建军大业》热映期间,叶挺后人叶大鹰指责扮演叶挺的“小鲜肉”女里女气,是对革命先烈的羞辱;导演冯小刚直言不讳抨击年轻演员“搔首弄姿”,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而因《战狼》大火的英雄代表吴京,也直言:男人就应该爷们……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直男”怒斥,属中性化焦虑,来自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从表面上看,批“娘炮”是对于传统两性性别秩序“混乱”的不满,是对社会风气“堕落”的哀叹、是对民族与国家即将陷入危机的想象以及对旧日阳刚男性气质的怀念。

  “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大部分公众反感,笔者认为,是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阳刚之气、担当精神,体现于内在的修养、精神的境界。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在包容多元审美的同时,更要倡导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笔者希望,那些对青少年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应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津云新闻编辑郑津)

  网友:简单用几个“小鲜肉”去批判“少年娘,中国娘” 不客观

  有微博网友就客观地表示,“我不喜欢小鲜肉,并不是因为他们长相唇红齿白,举手投足阴柔,而是他们作为演艺明星,应该提升其文化艺术综合修养,而非简单学点唱跳功夫就开始圈钱,这样的话与花瓶有什么区别?张国荣公开‘出柜’,戴假发、穿裙子,但由于其高超的演技唱功、超凡的个人魅力和修养,赢得了千万粉丝的心。可见,从一个人或精致或粗糙的外表,无法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才学、见识、性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没有理由地diss‘娘炮’,拿几个小鲜肉去批判‘少年娘则中国娘’,显然是不客观的。”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