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达沃斯》专访原续波: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提出新要求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侯静 2018-09-16 14:03:00

内容提要: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于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围绕这个主题,专家组提出了12个议题,聚焦全球价值链重构、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等多领域。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编者按: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于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围绕这个主题,专家组提出了12个议题,聚焦全球价值链重构、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等多领域。那么12项议题是如何确定的?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津云新媒体在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主办城市网站开设《对话达沃斯》视频访谈栏目,邀请“出题”的专家们做客津云中央厨房,为广大网友介绍当下世界、中国以及天津的发展新形势,聊聊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主持人:您研究的议题是“新工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慧引擎与源动力”,请您先简单介绍下这个议题的大概内容。

  原续波:2016年达沃斯年会就以“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主题,重点关注了新工业革命如何推动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可以说,以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新工科通过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科技发展装上了智慧引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和智力支撑。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源动力。

  议题首先研究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未来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即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具有创新能力以及面向新工业体系等三大特征。进而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促进产业发展,纷纷实施的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计划,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中国方案”。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通过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促进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提供智慧引擎和源动力。本议题的提出,希望通过与会各方就新工科建设中的政府、企业、行业、高校如何开展深入合作、互利共赢展开深入探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主持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那么,您认为飞速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有什么新的要求?

津云新媒体专访天津大学教授原续波

  原续波: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各项技术的融合产生全新的技术能力,给政治、社会和经济体系带来巨大影响。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兴工科”人才,不仅专业精深,而且还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例如,涉及到信息、材料、能源和生命等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循序发展和升级换代,而是发展出基础科学与技术结合、多学科融合的颠覆性新技术。“量子芯片”、“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就需要扎实的物理基础和对量子力学的深入认识,也需要半导体物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支撑。

  二是面向未来。在以“融合”为关键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颠覆性的技术一旦应用于生产,就会导致市场和产业格局的剧变。例如,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经济呈现出残酷而又周期性的特征,网约车、共享单车在创业初期吸引了大量的风险资金,然而“风头”稍过,洗牌的速度甚至比市场成长的速度更快。因此,拥有一技之长、渴望寻求市场回报的致力于创业的人才,面对的竞争局面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创新越来越快,产业更新更加频繁,发展模式更加多元。

  三是面向国家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例如,以“中国制造2025”为例,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制造业的人才缺口却非常之大,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750万人,电力装备产业410万人,新材料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也将分别有300万左右的人才缺口。

  主持人:所谓的“新工科”一定是代表着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那么它跟当前的工程教育模式有哪些区别?

  原续波: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与当前的工程教育相比,更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终身学习发展等能力。二是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根据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三是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四是更加注重质量保障。研制新兴工科专业质量标准,质量文化。五是更加注重分类发展。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主持人:自2017年2月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推动下,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在天津高校的落地情况吗?

  原续波: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天津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智能科技产业战略布局,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天津智港”。出台了天津市“1+10”行动计划,即《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今年四月,主题为“拥抱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教育”的国际新工科教育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来自欧、美、亚、澳四大洲的60所知名工科大学和一批领先型企业的15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提议由世界范围内高校和企业组成“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开展多元、多边合作,共同探索世界工程教育新范式。

  在第二次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设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天津大学与腾讯、恩智浦、华为等公司建立了新工科试点班,企业深度参与。天津师范大学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天津理工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并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以提升机械类专业本科生非技术性工程素质为目标,探索行业学会企业深度参与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TIEI)涵盖智能建筑、计算机、电子与通信工程三个专业,强调国际合作,构建了企业深度参与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8月获得了法国CTI在中国授予的最高等级六年期的认证。认证专家说:我在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看到了工程师教育的精髓,也看到了中国工程教育的特色,我认为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的办学模式很独特,很有推广价值。2018年4月天津大学成立新工科教育中心。以共享、开放的原则,为全世界搭建新工科建设交流平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加强学科交叉,开展智能核心技术研发,融入机械工程、海洋技术、能源技术等传统工科专业为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天津大学教授原续波

  主持人:根据津云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教育和就业一直是近两年媒体特别关注的话题,您能不能给工科在读的大学生一些建议,他们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源续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天津大学注重对“品德素质”“专业功底”“性格养成”“心理素质”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高,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根据2017年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天津大学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达到97.49%。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我认为工科大学生除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牢记责任担当。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相比专业技术能力,用人单位更重视员工的责任感。二是要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当前,创新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这些变化均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三是要提升综合素质。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专精的基础上,具有交叉复合特征,具备跨学科、跨产业的跨界整合能力,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等。四是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保持持续竞争力,需要有能力学习尚未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津云新闻记者姜晓龙摄影)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