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农民丰收节”:稻香麦甜、瓜果满园、蟹肥鱼鲜…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段玮 柴莹 董立景 赵颖妍 编辑:霍艳华 2018-09-23 07:32:52

内容提要: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天津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在蓟州区拉开帷幕……

  天津北方网讯: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天津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在蓟州区拉开帷幕。其实早在月初,天津市蓟州、宝坻、宁河、津南等10个涉农区早就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推出丰收节系列活动。稻香麦甜,瓜果满园,蟹肥鱼鲜,空气里都是收获的味道。喜获丰收的大枣、核桃、柿子、稻米、瓜果等被捧到游客面前、端上百姓的餐桌,人们开心地品味美食,感受生活的甜美。在农民心里,最幸福的一刻莫过于此。

  在天津,小站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一碗白米饭,配菜配汤,赛过珍馐佳肴。在天津,小站稻蒸出的米饭,香气萦绕、光洁饱满,头顶“清朝贡米”光环的小站稻声名远播,不仅拥有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有自己的主题文化展馆、主题特色小镇等。在天津,小站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2017年,津南区决心恢复小站稻古法种植,从选种到用肥、给水,均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全程管控。今年9月,片片稻田披上金黄外衣,稻穗随风点头,一派丰收景象。种植户孙茂统承包种植了1000多亩的小站稻,将于10月中旬左右迎来收获。据他估算,稻米收获后将为他带来约400多万元的收益。今年津南区共种植小站稻3万亩,预计亩产稻谷1200多斤。

  为了迎接稻米的丰收,最近,小站镇会馆村的周公祠热闹了起来。这里供奉着小站稻的创始人——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的塑像。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七月二十八,这里都会举行周公祠文化庙会祈丰年活动。乡亲们从十里八村赶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当地农业文化的一景,寄托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冀。

  大棚里的“北国之春”

  在武清区北国之春示范园,杨勇刚正在通过物联网设备查看大棚里的西红柿和黄瓜的采集数据。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蔬菜,杨勇刚心里特别开心。他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今年5月份,我们北国之春示范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打造精品示范园,引进的物联网设备在园区的40多个日光棚进行试点。未来,还准备在其他的日光棚进行推广。”

  杨勇刚所说的设备名叫“新农伴侣物联网设备”,是由天津农信通公司通过政府搭桥为他们搭建的。“安装物联网设备后,只需要有网、有电,就可以对日光棚里的农作物进行实施监测。由于目前还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单品建模阶段,所以只有5种监测数据,包括温室光照、温室温度、温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采用智能物联网设备后,大棚的平均产量可增加15%-20%。”天津农信通公司总经理华仲策说。

  华仲策介绍:“以前的传统耕作,由于所有的环节都是人工操作,可能会因农民对作物生长习性掌握不准,出现不该施水的时候施水,不该打药的时候打药等情况,导致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现在,能通过数据采集保证质量,未来还会逐步实现农价检测、产量统计、农产品溯源等功能。这些举措不仅可以科学地种植作物、减少人工,还能将数据共享,实现信息的一体化。”

  据了解,近年来,武清区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乘着“互联网+”热潮搭建了武清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涵盖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服务、农业管理四个方面,通过区级云计算中心和分布在各个村镇的益农社,将全区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形成“智慧农业”的基础构架。

  同时,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清区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农业产值和规模在全市名列前茅。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京津卫星城,美丽新武清”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自己富,还要一同富

  入秋后,宁河区潘庄镇大龙湾村中正上演着农民收鱼的盛景。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鱼当中最重的有10余斤,工作人员将打捞上来的鱼进行装箱,这些鱼将一路被送往石家庄进行售卖。

  在大龙湾村,养鱼成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刘凤泽经营的“三发”淡水养殖合作社是当地模最大、口碑最好的养殖场,占地1000多亩,主要养殖淡水鱼、类虾类,其出产将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养鱼20年了,有苦有乐,苦的时候外债高垒,一分钱(收入)没有。”刘凤泽告诉记者,没技术、经验少,这些劣势让他跌了不少跟头,吃了不少的苦。左思右想后,他决定“跳出鱼塘养鱼”。

  刘凤泽与宁河区的换新(水产)达成合作共赢。“他们培育出来的优质好鱼苗,首先就送到我们三发合作社,经过我们的培育,然后推销。按老的传统模式去养是不行的,必须得相信科学。”刘凤泽说。

  通过引入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前往全国各地交流学习养殖技术与经验,刘凤泽的鱼养得是越来越好,每斤鱼要比市面上的其他鱼多卖出一倍的价钱。

  不仅自己富,还要一同富。刘凤泽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养殖户,现如今,周围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学习经验技术,再也不用担心养殖难、鱼难卖等问题,实现了增收致富。看着大家赚到了钱,刘凤泽心中也乐开了花。

  据介绍,像今天这样的收鱼盛景会一直持续到明年的五一前后。刘凤泽养殖场的规模从原来的200多亩到现如今的1000多亩,亩产从过去的1吨到现在的4吨,年产值足足翻了10倍之多。他还计划继续扩建水槽,养更多的淡水鱼,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

  从贫瘠小村到渔业园区,转型就要因地制宜

  十多年前,北辰区西堤头镇赵庄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贫瘠小村,低矮的土坯房和唯一通向村外的泥泞小路是这个村落后的真实写照。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经赵庄子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利用村南鱼池开发都市渔业园区项目。

  “历史上,北辰区的格局就是东部水产,中部蔬菜,西部水果。西堤头镇赵庄子村的地势较低,是一片洼地,所以历来以渔业为生。”西堤头镇赵庄子村党总支部组织委员赵国维介绍说。后来,随着传统渔业慢慢萎缩,村里不得不想办法进行产业提升和转型。

  要转型,就得因地制宜。赵国维说:“一进赵庄子村,就望见一条引河。村里有几条河相互交错,村领导就研究,能不能借这个地势修复一下生态,打造旅游观光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80后”从小的生活离自然比较远,所以我们就想,还原他们父辈的农耕场景,让年轻人融入自然,让中年人找到童年,重温打鱼摸虾、钓钓青蛙的情景,更加亲水近水。”赵国维说。有了目标,说干就干,村里将渔猎文化和鱼文化结合,先恢复这里的生态物种,再把水乡文化和水文化结合,打造度假场馆。人们既可以体验自然生态,又可以度假休闲,效果非常不错。

  如今,渔业园区内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广阔湖面波光粼粼,亭台楼阁远近相印,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沿着湖畔一路前行,来到湖中心的禅心岛,在一片碧绿翡翠之中,一座玲珑别致、古香古色的瞭望亭映入眼帘。三千亩水面的“圆梦湖”游船游弋,景区内绿树成荫。

  都市渔业园区湖心岛种植了多种植物,与各类度假养生设施场馆相互呼应,打造成了静谧、生态的养生度假区域。徽派设计的围墙,令游客漫步其中,仿佛身处江南水乡。

  伴随着很多人亲近水源的心理需求,这里的湖景房拔地而起。由木质栈桥与陆地相连,屋前设置亲水平台,游客可享受休闲垂钓、嬉鱼、喂鱼的乐趣。观水景、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农业休闲旅游如今经营得热火朝天。目前,都市渔业园还在精雕细琢,将来游客可以在景观桥下伸手抓鱼,可以在小岛边垂钓,在水上小岛划船荡舟,登岛观看珍禽异兽和采摘农产品,尽享无限乐趣。

  转方式促改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

  近年来,天津市农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改革创新纷纷被推到显著位置。“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唱响津沽大地。

  天津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沈欣介绍,近年来,天津市农民收入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3571元提高到 2017年的21754元,年均增长达到1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同时,通过实施减粮、增菜、增林果、增水产品的“一减三增”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的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每亩增收近2000元。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天津在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的过程中,迎来的不仅仅是粮食的丰收,还有农民幸福感的大丰收。今年,天津市还将在“四区两平台”建设、“四个全覆盖”上持续发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柴莹 董立景 赵颖妍)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