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体验丰收去!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郑津 2018-09-23 10:26:47

内容提要:“妈妈,自己做的就是好吃!”“亲手做桑叶饼真的太有意思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郭庄子公园内,孩子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桑叶饼和长寿糕,七嘴八舌兴奋地讨论着。

  老嚼谷儿好味道

  “妈妈,自己做的就是好吃!”“亲手做桑叶饼真的太有意思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郭庄子公园内,孩子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桑叶饼和长寿糕,七嘴八舌兴奋地讨论着。

  作为丰台区“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之一,郭庄子村举行农时荟主题活动,游客不仅可以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在活动现场品尝、学做“郭庄子老嚼谷儿”。

  今年9岁的曾佳琪吃过的美食不少,自己动手做桑叶饼还是第一次。“首先采摘嫩桑叶,洗干净,随后细细切碎……”按照厨艺师的讲解,她和小朋友们纷纷动手忙活起来,一步步认真操作。菜叶准备好后,加入鸡蛋放少许盐,与面和成糊状,擀成圆形薄饼,然后将薄饼放入锅内,烙至微黄。

  刚出锅的桑叶饼清香扑鼻,黄黄的饼上还有一些绿色点缀,仿佛草色如烟的江南,淡淡的绿宛若采桑女浅浅的微笑,让人想起“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的诗句来。

  “平时在家里,吃饭都是爸爸妈妈给准备好的,几乎不会自己动手做,今天突然觉得做食物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曾佳琪兴奋地说。

  孩子们学得认真,家长们看得开心。大家纷纷表示:“孩子表现太棒了,没想到他们第一次下厨就可以完成得这么好。村里挖掘出的这个‘老嚼谷儿’好多都是我们小时候吃的,已经很久没看到了,现在能让孩子们尝到老北京最地道的味道,还能一起学着做,觉得特别欣慰。在丰收节进行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

  “郭庄子老嚼谷儿”是郭庄子村深入挖掘村域历史文化形成的老北京农村传统农时文化产品,包括桑叶饼、咸菜鱼、碗坨儿、长寿糕、爽神汤、花生白薯饼、燕窝冬瓜羹、韭菜炒蜗牛等12道美食。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村里老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

  为此,郭庄子村专门组织记录团队并邀请20位作家与老人们座谈,详细记录老人们口述的传说故事。故事中提到的昔日田间地头的“老嚼谷儿”,被厨艺师和营养专家提炼出来,研制出符合现代养生科学的新食品。从追根溯源到研究成形,再到别具匠心,历时数月。传奇感人的故事不仅记忆了这一方土地的乡愁,更以文字、美食的形式传承了下去。

  河北邯郸

  粮画体验坊的收获

  本报记者 史自强

  在河北邯郸馆陶县,一场亲子体验让孩子们和家长重回田间,体验丰收的趣味和意义。

  金黄的麦浪滚滚,收割机排成“人”字或斜着的“一”字向前推进……这是馆陶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柴奕帆在课本上学到的秋收。

  然而这一次,她跟随父母和其他5个家庭首先来到的是科技大棚。在寿东村的智能玻璃温室内,番茄苗长成了树,直达四五米高。

  在农户的帮助下,柴奕帆一家乘坐采摘专用升降机,通过“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电子按钮,在新奇的体验中完成了收获,并感受了番茄甜甜汁液带来的丰收甜蜜。

  随后,体验团来到了玉米地和葡萄棚,在采摘中学习了无公害种植等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感受了现代农耕的学问和变化。“原来玉米的外面还有一层‘包衣’,葡萄上还多了产品二维码。”柴奕帆和小伙伴们丰收的,除了果实,还有知识。

  在寿东村,粮食不仅是食物,更是艺术。体验团来到村里的粮画体验坊,感受当地特有的农业文化。

  热闹非凡的市井画面,千姿百态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原材料都是粮食。一幅画耗粮不多,却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爸爸柴文彬负责备料,妈妈郜菲在板上涂好胶,柴奕帆则聚精会神地把黑芝麻、黄米等粮食粘在画板上。

  “我感到每一粒粮食都很重要,不应被浪费。”通过使用少量而有限的粮食来画画,柴奕帆似有了农民“粒粒皆辛苦”的体悟。

  柴文彬表示:“丰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与耕耘、勤劳、智慧等相联系。农业技术的丰富和发展,也让今日的丰收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延伸。从农民的丰收里,我们自己也获得了丰收。”

  辽宁抚顺

  林下采菇童趣多

  本报记者 辛 阳

  “爸爸,快来看,这有一朵好大的蘑菇!”

  一声清脆划破了林中寂静。松叶障目的长白山余脉,裹挟着苍翠向远方蜿蜒伸展。松涛阵阵,缀着露珠的蘑菇懒洋洋地躺在松针铺就的地毯上。

  近日,在南方航空公司工作的徐长纯先生带着妻儿穿行于山间,体验林下采蘑菇的乐趣。“孩子只在教科书和儿童绘本上读过采蘑菇的故事,这种体验却从来没有过。”徐长纯说。所以他利用周末时间,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和学农课。“现在的孩子,都是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长大,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徐子俊,这是香菇。温差大,蘑菇才生长得更好。不同的蘑菇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才能生长。比如那片白白的猴头菇,只有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才能长出来。5—15摄氏度对它们来说最适宜了。”

  林下栽种的菌棒上,长满了带着白色细细绒毛肉嘟嘟的蘑菇。“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好看的蘑菇。”在沈阳市浑南区浑南一小上二年级的徐子俊小朋友说,“最喜欢采蘑菇了。”

  “这还有黄灿灿的玉皇蘑。”徐子俊又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爸爸快快过来看。“这是山上种蘑菇的爷爷告诉我的,叫玉皇蘑,也叫榆黄蘑,以前都是长在榆树上。还有白色的,软软的,是猴头菇。”徐子俊说,在这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还特别有意思。

  “把认知贯穿于小朋友与自然的接触中,把学习孕育于游戏中,对于孩子的童年来说十分重要。”徐长纯认为,这种采蘑菇式的翻转课堂,不仅有了孩子童真般的天性,更有了教育的意义。

  “像我们这种林下种植蘑菇其实很少,更多的是在大棚里培育。我们也是经过几年的尝试,才慢慢摸索出经验。林下培育的蘑菇与天然生长的环境无异,可以说是半野生的菌类了。”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汤图乡龙凤村半亩山田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丽精心培育着这片林下生长的蘑菇。

  “一方面,林下天然生长蘑菇的品质要远远好于大棚栽种的蘑菇;另一方面,林下种植蘑菇也调节了林间的气候,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更适合树木生长。”虽然林下蘑菇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并且培育蘑菇、保护森林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但远在深山之中,张丽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将蘑菇推广到市场,走上市民的餐桌。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森林中采摘蘑菇……”夕阳西下,回家途中,徐子俊又用语音记录下今天蘑菇山中有趣的一天。

   原标题:走,体验丰收去!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