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四十年改革开放 放眼新时代奋力向前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侯静 2018-10-08 10:17:17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天津北方网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正值天津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由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和天津科技大学共同举办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与会的6位知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参会代表提交了17篇论文,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果的研讨。现摘发部分作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40年开放的特点与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一直受到意识形态制约。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实现了“支持世界革命”到“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的转变,对外开放步子越来越大。

  中国对外开放四十年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以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出访日本、东南亚、美国为标志,中国打开了向西方国家全面开放的大门,主要特点是请进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这三次重要出访对改善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完成以上三次出访后,我党开始调整同欧洲各国共产党和东南亚共产党的关系,同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等一大批社会党建立了党际交往关系。其间,邓小平提出了新型党际关系理论,强调对外交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从而为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扫清思想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从1989年6月西方国家中断同中国所有政治和经济来往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西方的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我国稳住阵脚、处变不惊,对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对外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恢复和稳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从容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及讲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开辟了对外开放新境界。

  第三阶段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特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进程,实现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转折。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加大对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行业引领力、产业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为增强。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

  第四阶段从2010年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现在对外开放爬坡过坎,特点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同发达国家竞争与合作交织。美国长期以来都以“世界老大”自居,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自2010年开始,中国遇到外部挑战和麻烦越来越多, “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纷纷出笼。

  中国40年对外开放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一、对外开放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是实现中国由富到强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中国对外开放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地沿着开放的道路走下去,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一带一路”成为引导新型全球化的鲜明路标,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开放会带来多赢,封闭只会多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将书写合作共赢时代新篇章。要实现从过去自由竞争、零和博弈到平等参与、互得共赢的价值观念转变,在新起点上推动对外开放,探索“合作共赢”新路径,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了中国重要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为当今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于这一历史巨变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原创性的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中国一定要而且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以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决定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开放的、世界性的,而不是封闭的、地域性的。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豪迈地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后的历届中央领导人对此都有进一步的论述。再次,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包含中华民族要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这思想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以和为贵”“天下太平”“和谐万邦”等理念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为当今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从联合国会费到联合国维和行动捐款、派驻部队;从对外援助到吸引外资投资,到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从举办大型主场外交活动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为当今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还表现在我们为世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特别是其中包含原创性的贡献是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提供全新的选择。现代化是世界潮流,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都希望迈入现代化的道路。对于西方社会而言,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和“美国化”,就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既要加入现代化潮流,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这并非易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现代化模式,我们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国发展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是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是解决两难选择的重要借鉴。如何对待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难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于加入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是有负面影响的。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努力消解其负面影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践形成的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三是既消除国内贫困,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贡献。消除贫困是自古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国内贫困上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发展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坚决惩治腐败,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发展奠定基础。腐败是世界性的难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助于保证深刻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既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国家的最大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有效推进。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只有党的统一领导才能为其指引正确的前行方向,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历来重大政治体制改革都会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要难,尤其需要党在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顺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完善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做出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蕴含了一系列新的命题。其中,结合事关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建设,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表现,如何把握这些表现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完善所提出的要求进而寻求具体的解决办法,是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能否真正发挥实效,为民族复兴培育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命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表现集中体现为:学生在精神文化追求、社会生活参与、人生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新需求无法在当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获得满足。具体来说,陈旧教育理念下的大众教育模式、灌输式教育方法和相对单调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对脱节的教育内容等等,成为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因素,制约了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这些矛盾的表现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方面,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更为人性化的要求,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带给学生以足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要素提出了时代性、体验型及多元化等相应的具体要求。

  针对上述要求,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当至少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加以完善: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重视实践教育与生活教育;其次,在课程体系上,尝试构建一个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及实践教学必修课为主阵地,多门相关配套选修课程为辅助,教育理念渗透到各类课程之中的“三位一体”放射性课程结构,突出“大课程”优势;最后,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鼓励采取分众式教学模式下的案例式与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索其中的集中统筹与个性化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地位,进一步促进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情感之间的融合。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技作用的不确定性使得它具有“双刃剑”效应,它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的地方规划建设一些科技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科技应用造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加快,民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保障自身权益、规避风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第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少数地方政府坚持唯GDP论的发展观念,忽视群众的利益诉求,势必造成冲突;第三,少数领导习惯于传统的行政主导型决策方式,项目规划建设信息不够透明公开,项目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流于形式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重要任务。”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加强科技民主决策。政府要搭建政府、公众、媒体、知识阶层之间理性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导舆论趋于理性、信息趋于公开透明,并及时公布科技项目的环评报告。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我国的科技应用项目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参与科技公共治理的实际效果。公众对一个较专业的问题不熟悉是可以理解的,需要专业人员加大科普的力度,实事求是地耐心向公众普及关于科技项目的事项,将科技应用风险评估内容及时公开并宣传。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依法对科技应用事项进行社会治理。政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完善科技应用事项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科技的不确定性,有时难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些影响,从而对当地群众造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受损。对于利益受损民众进行补偿符合正义原则。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凝心聚力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劈波斩浪中实现了历史性转变,“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乐章。

  破藩篱,闯险滩。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所作说明中指出:“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三个“靠什么”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明确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以改革开放凝聚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愿景中不断书写“中国奇迹”。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唯有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将改革推向纵深,才能振奋人心、凝聚共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以改革开放激发活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之艰前所未有。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集纳民智、激发民力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集纳民智、激发民力,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答案又指回改革。唯有改革才能不断突破思想的禁锢,冲破利益的桎梏,从而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

  以改革开放赢得优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历史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唯有坚持改革,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世界影响力。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浓墨重彩,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史诗。新时代只有凝心聚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才能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屹立于世界之林!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