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中华文化的对接融合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侯静 2018-10-22 10:10:58

内容提要:最近,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热播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运用电视媒体、采取形象化方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档电视节目,生动而又深入地展现了新时代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天津北方网讯:最近,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热播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运用电视媒体、采取形象化方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档电视节目,生动而又深入地展现了新时代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党的十九大后,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新的阶段,更加全面深入普及,特别是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新思想不仅可思可想,而且可观可感,这就有效增强了新思想的感染力和信服力。

  一 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典,构成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鲜明的语言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形成了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思想成果,凝聚为精炼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经典语言,流传至今,广为传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证明,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乳汁。习近平总书记惯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这些典言典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酝酿,内化于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恰当地精妙地使用名言典故,或是作为观点的引用,或是作为观点的论证,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强化了讲话的文采,显示了厚实的底蕴,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的12集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多样的用典中,选取了与治国理政、爱民为民、修身笃行、亲情孝道、清正廉洁、选人用人等相关的内容,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将故事与说理、经典与生活、专家与观众、益智与怡情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教诲,给人以感悟、给人以升华。当广大观众又一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爱子,教之以义方”等名言名句时,既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更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发展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生动和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精华,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范。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构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有机组成,同时也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接融合。典故典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但它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不是绝缘无关的,而是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显现其新的价值。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民族基因,多元一体、统一凝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刚健坚韧、自立自强,儒家文化、尚和求同,大国治理、统筹掌控,封建盛世、国家情怀,等等,这些都成为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化的要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因子。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民族土壤、鲜明民族特色,更有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辉煌的历程,是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现代化的领域和目标,扎根历史、立足当代、指向未来,不仅不排斥传统文化,而且主动与传统接轨,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中寻求启迪、智慧和力量。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但却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华思想渊源;“天下大同”的思想,尽管不等同于今天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却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有其现实根据,是大势所趋,而且有其历史依据。

  现代化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过程,比如,物质欲望与精神安宁、快速变化与寻求稳定、市场规则与人的情感,等等。中国古代辩证法,注重在对立的两极中保持平衡,防止极端化和片面性,主张过犹不及,实质上在今天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思维智慧。现代社会的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舒适程度远远超过古人,精神生活却常常处于紧张、焦虑、压力之中,享受不到美好精神生活的愉悦。中国古代关于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等,都是当代中国人需要养成的精神气质。追求幸福,但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是追求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科技创新,但不走向科技的异化,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而是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越向未来走去,就越是要珍惜历史的财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