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新闻中心展现人文关怀 中外记者共享科技发展新成果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中国网 作者:董宁 郑亮 张若梦 编辑:李彤 2018-11-05 17:01:57

内容提要:4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上会记者驻地——新闻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据悉,此次博览会吸引了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630家境内外媒体的4100多名注册记者参会报道。为了帮助中外记者更高效的报道博览会盛况,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区、公共工作区等各功能区精心布置,无论是“无辐射、非接触、不停留”新型安检通道,还是“人脸识别”的智能储物柜,新闻中心在保障服务中不仅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新成果,还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

11月4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图为博览会会场外。中国网记者董宁摄

4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上会记者驻地——新闻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据悉,此次博览会吸引了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630家境内外媒体的4100多名注册记者参会报道。为了帮助中外记者更高效的报道博览会盛况,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区、公共工作区等各功能区精心布置,无论是“无辐射、非接触、不停留”新型安检通道,还是“人脸识别”的智能储物柜,新闻中心在保障服务中不仅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新成果,还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

记者通过人体安检通道进入新闻中心。中国网记者董宁摄

安检通道监视器。中国网记者董宁摄

据了解,首届进博会人体安检通道采用太赫兹技术,对人体无辐射、无接触、不停留,实时成像,安检效率能达到1500人次/小时,不仅减轻安检员的工作量,还提升了安检效率和准确率。

进博会新闻中心公共工作区。记者无论坐在任何角落,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大屏幕获取新闻及各种采访信息,大大提高了记者的工作效率。中国网记者张若梦摄

上会记者刷脸存储个人物品。储物柜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不仅降低了储物柜的误开率,还提高了安全性。中国网记者董宁摄

机器人“小豹”回答记者提问。据介绍,“小豹”还能为记者提供智能引领、巡逻、访客邀约等服务。中国网记者董宁摄

新闻中心提供多语种出行指南及参会指南,方便记者在本地进行采访活动。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多语种多形式、线上线下联动的发布模式,让博览会报道相关信息及时传到记者手中。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外籍记者办理电话卡。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外籍记者使用护照办理中国电话卡。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据介绍,进博会新闻中心内设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的现场服务台,外籍记者本人持护照在2-3分钟内即可完成电话卡办理。此外,三家运营商分别推出针对进博会的流量套餐供媒体选择。

进博会新闻中心内景。中国网记者董宁摄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