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关注】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百杰人物,其中这些人与天津有关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津云 作者: 编辑:曲璐琳 2018-11-26 13:42:00

内容提要: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在这百名人物中,有至少5人是出生在天津,或工作在天津。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在这百名人物中,有至少5人是出生在天津,或工作在天津。

  于敏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履历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7岁在芦台镇读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转入了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1949年考取了研究生,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

  主要成就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构型也成为世界上仅有两种氢弹构型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人物荣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1994年,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5年,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2月27日,于敏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于敏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8年11月9日,于敏获公示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推荐人选。

  推荐词

  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郎平

  郎平,女,汉族,群众,1960年12月出生,天津武清人,中国女排主教练、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

  人物履历

  郎平1960年12月10日生于天津市。7岁,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光路小学,开始了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涯。197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197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

  1978年郎平随中国队获第八届亚运会女排比赛银牌;1979年获第二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1981年获德国不来梅国际排球邀请赛冠军,个人获得“最佳攻球手奖”,同年还获得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个人获“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获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第九届亚运会女排比赛金牌;1983年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得冠军,1984年获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金牌;1985年获上海“新民晚报杯”国际邀请赛、“海鸥杯”国际女排邀请赛和第四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并获“优秀运动员奖”和“最佳运动员奖”。

  1989年郎平带领意大利摩迪那俱乐部女子排球队获意大利杯赛冠军;1990年回到国家队,带领中国女子排球队获第11届女子排球锦标赛亚军;1991年率新墨西哥州大学女子排球队获美国东部地区女子排球赛冠军;1995年开始执教中国女排,同年率队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三名;1996年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7年率国家队获第九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1998年夺得第13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第13届亚运会排球比赛金牌。

  1999年开始郎平远赴意大利执教,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率意大利摩德纳女子排球队在2000年获意大利女排联赛冠军、2001年夺得欧洲女排冠军联赛冠军、2002年再夺意大利联赛和杯赛双料冠军;2002-2003赛季开始郎平转执教意大利诺瓦腊俱乐部,率领诺瓦腊女排夺得意大利超级杯和2004年意大利联赛冠军。

  郎平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郎平于1980年被国家授予“运动健将”称号;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此后多次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并四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4年被评为“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1997年被国际排联评为年度女排“最佳教练”,1999年当选“新中国体育五十星”。2002年以全票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夺得银牌?

  2009年,郎平回国执教广东恒大女排?2013年4月25日,郎平又正式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2014年女排世锦赛,郎平带领年轻的中国队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最终时隔16年再夺亚军,给中国三大球带来了惊喜?

  2015年5月份在天津带领中国队重夺亚锦赛冠军?

  2015年郎平带领中国队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2016年8月21日,郎平带领女排战胜塞尔维亚,赢得里约奥运会冠军?

  2017年3月29日,郎平升任中国女排总教练?

  2017年5月16日,中国排球协会增补郎平兼任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

  主要荣誉

  2016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奖

  2016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最佳教练奖

  Volleywood年度最佳教练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2015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教练奖

  2015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委会大奖

  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教练奖

  国际奥委会“妇女和体育”贡献奖

  光耀60年新中国最具影响力体育人物

  2002年入选世界排球名人堂

  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度女排最佳教练

  “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

  1986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荣获国际奥委会纪念1985年“国际青年年奖牌”

  第7届全国十佳运动员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一等军功奖章”

  第6届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3年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第5届全国十佳运动员

  第4届全国十佳运动员

  第3届全国十佳运动员

  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优异成绩奖”

  1980年国家体委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第2届全国十佳运动员

  推荐词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主力队员,和其他队员一起实现“五连冠”,塑造了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励了各行各业人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不懈奋斗。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时期,主动担任主教练,传承“女排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大刀阔斧起用新人,搭建复合型教练团队,把中国女排重新带上巅峰,获得了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女排精神”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施光南

  施光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8月出生,1990年5月去世,浙江金华人,音乐家、作曲家,全国青联原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

  人物履历

  施光南,祖籍浙江金华,1940年8月22日出生于重庆南山,从小酷爱音乐。中学时代先就读于北京101中学,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4年,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他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旋律流畅上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深得群众喜爱。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施光南把万马齐喑后民众扬眉高歌的心情与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一曲《祝酒歌》,顿时传遍了华夏大地,它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

  1979年7月,施光南调入原中央乐团,他接连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无论是对当代青年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讴歌,或是对祖国的深深热恋和对家乡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激励着一代青年在他的歌声中奋发进取。

  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笔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青年形象。

  1984年7月施光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他作为文艺界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三大。1985年,施光南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十五个副主席中最年轻的副主席。同年,全国30万个团支部投票评选首届"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获奖的30首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占三首。1986年,施光南被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成为许多青年,特别是文艺界青年人的挚友,许多著名音乐家、词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团结在周围。

  1980年10月、1987年10月和1989年10月,分别在天津、武汉和广州举行了《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

  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余载的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初步完成,并举行了歌剧《屈原》音乐演唱会。一部歌剧酝酿半生,在当今如此不景气的中国歌剧舞台上,竟能不屈不挠地开花结果,是何等难能可贵。孰不知《屈原》竟成为音乐家最后的绝响。施光南1990年5月2日去世,享年49岁。

  主要作品

  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歌剧音乐《伤逝》,电影音乐《幽灵》,京剧音乐《红云岗》,河北梆子音乐《红灯记》,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海的恋歌》,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报寄回家》《台湾当归歌》《摇篮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谣》《火车司机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屈原》等。其中《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除此,他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推荐词

  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坚持把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为人民书写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

  张黎明

  张黎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8月出生,河北沧县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兼配电抢修班班长。

  人物事迹

  30年来,张黎明始终没有离开条件艰苦的配电抢修一线,因为,“电力抢修是雪中送炭、救人危急的事,干着光荣。”这是张黎明的回答,也是一个普通共产党人对平凡岗位的承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没有任务的时候,张黎明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记下所辖线路的全部位置及周边环境,回来后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下来,并弄清所有配电线路所带的用户及用电性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久而久之,张黎明练就了一手事故诊断的绝活,凭借线路保护动作情况、设备健康状况、故障周围环境,就能迅速准确的判断出事故的基本性质和位置,为尽快送电争得了宝贵的时间,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落户在这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作为所在班组的负责人,张黎明经常在供电的关键时间选择24小时值守,以便随时投入故障抢修。“党员就是要走在前,干在前,凡事比别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海河隧道工程是我国首次在高地震区修建沉管隧道,备受瞩目。2014年10月子夜12点左右,海河隧道建设工地突然停电,海河隧道负责人给张黎明拨通了求助电话,与此同时,张黎明也接到公司调度的电话,要求他们迅速开展全线故障排查。仅2个小时,挖断的电缆就被重新接好。抢修结束后,张黎明还主动给参建的施工队伍培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多年来,他从未关过手机、更不会让手机没电或欠费,有时候夜里听到下雨了,他也习惯性地把手机握在手里,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解答疑难。抢修一线工作常常与危险相伴,但张黎明还是选择毅然前行。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滨海新区开发区瑞海公司仓库发生连续爆炸,16分钟后,张黎明就率队抵达距离爆炸点不足1.5公里的事故现场,到次日凌晨五点,共往返医院和事故现场8次,为20多名伤员抢下了救援“第一时间”,张黎明和他的队员以抢险救援的“最美逆行”彰显大爱与责任。

  在滨海供电分公司有一种特殊手提箱,抢修班里、抢修车上、事故现场都在用,这就是张黎明团队创新发明的拉杆式“急修BOOK箱”。这种新型工具箱,就如同一本“工具书”,将工具和常用备件分门别类地放在适当的“页面”上,到了现场可以很方便地“翻阅”、提取,工具缺失也能随时发现。“急修BOOK箱”在全市电力系统大力推广,成了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

  张黎明爱学习、善钻研,坚信“服务没有最好,创新就能更好”。在技术创新上有一手,在管理创新上更有一套,他带领团队制定完善《抢修服务一日标准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整合优化抢修服务流程,提高了抢修工作效率。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张黎明总结提炼出了“服务态度主动化、服务手段现代化、程序标准规范化、管理方式军事化、延伸服务人性化、特殊对象亲情化”的“六化”工作法,使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

  2007年,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十年间,张黎明和他的215名队员走进石化企业、“大火箭”基地等,安全检查保供电;走进乡村,推行节约用电小窍门,增加电力设备让农村告别低电压;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走进医院,检修线路保安全;走进社区保民生,推行社区经理服务制,开展“节能互助,照亮邻里”等服务项目……社区群众亲切地称张黎明“书记”,因为在他们心里,张黎明是社区的“电管家”,是代表党和政府给他们送温暖的“光明使者”。

  张黎明及其带领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三式一约”差异化服务,主动为政府提供“参谋式”服务、为重点企业打造“伙伴式”服务、为重点项目实施“订单式”服务,对百姓民生履行“公益之约”,实施24小时服务热线联动应急机制,确保快速响应,做到对待百姓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成为百姓好用、爱用的“电保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带领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先后与十几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确立帮扶关系,建立服务档案,走访慰问军烈属、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结对帮扶失学儿童、急送心脏病患者、受伤者就医等事迹在群众中传为佳话,每年累计出勤1100余次,他个人义务奉献1万多小时。他和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天津市委将他作为重大典型进行宣传,在全市掀起集中传播和学习张黎明先进事迹的高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传递了“正能量”。

  主要成就

  张黎明主持的多项创新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4项,“可摘取式低压刀闸”一项专利推广应用,将恢复送电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8分钟,每年减少停电损失超过300万元;他发明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张黎明团队创新发明的拉杆式“急修BOOK箱”。这种新型工具箱,就如同一本“工具书”,将工具和常用备件分门别类地放在适当的“页面”上,到了现场可以很方便地“翻阅”、提取,工具缺失也有随时发现。“急修BOOK箱”在全市电力系统大力推广,成了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

  “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5年来,实现技术革新200余项,1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一批高素质人才也从这里涌现,151人提升了技能等级,张黎明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天津市“十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单位”,他本人也成为天津市电力系统唯一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一线工人。

  主要荣誉

  2016年初,天津市委将他作为天津重大典型进行宣传。

  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天津市道德模范、“为民务实清廉先进典型”等荣誉。

  2016年7月1日,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8年5月28日,中宣部在天津市向全社会发布张黎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推荐词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杰出代表,他坚守基层一线,刻苦钻研技术,在平凡岗位上练就过硬本领、做好本职工作。从事电力抢修工作30多年,累计巡线8万公里,从未发生安全事故。勇于探索,矢志创新,带领团队实现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8项,20余项填补智能电网建设空白,并把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坚守“黎明出发、点亮万家”服务承诺,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敢为人先、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蒋子龙

  蒋子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生,河北沧县人,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58-1960,初中毕业考入天津重型机器厂技工学校。

  1960年,天津锻铸件厂工人,同年参军,考入海军制图训练学校。

  1960-1962,毕业后任制图员,业余为部队文艺宣传队编写节目,锻炼了写作能力。

  1962-1965,海军184部队战士。

  1965年,根据部队生活经历,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新站长》。同年复员回原厂。

  1965-1974,天津重型机器厂厂长办公室秘书,代理车间主任。

  1974-1982,天津重型机器厂车间党总支副书记、车间副主任。

  1982-1985,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1985-1987,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市文联副主席。

  1987-1988,《天津文学》主编。

  1988-1991,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党组成员,《天津文学》主编。

  1991-1996,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1996-2001,中国作协第五届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党组成员,全国作协第六届副主席。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新站长》

  《乔厂长上任记》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拜年》

  《蛇神》

  《子午流星》

  《三个起重工》

  《蒋子龙文集》(8卷)

  《蒋子龙短篇小说集》1980,中青

  中篇小说:

  《开拓者》(中、短篇小说集)1981,中青

  《赤橙黄绿青蓝紫》1981,百花

  《燕赵悲歌》1985,中青

  《阴差阳错》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1982,花城

  《蒋子龙中篇小说集》1982,湖南人民

  《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百花

  《蒋子龙选集(1—3册、中、短篇小说集)》1983,百花

  《拜年(中短篇小说集)》1984,上海文艺

  《蒋子龙集》1986,海峡

  长篇小说:

  《蛇神》1986,百花

  散文集:

  《国外掠影》1983,百花

  《过海日记》1983,文联

  其他作品:

  《机电局长的一天》

  《不惑文谈》1984,上海文艺

  《蒋子龙创作精选集》1986,时代文艺

  《蒋子龙代表作》1986,黄河

  个人荣誉

  短篇《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及《拜年》分获1979、1980、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及《燕赵悲歌》分获1980、1982、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推荐词

  他是“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创作并发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首开“改革文学”先河。始终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人们关心的经济改革领域,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陆续发表的《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表现工厂、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对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其多部作品荣获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