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2000年,天津“世纪危改”已完成,这段历史树立了“都市丰碑”。
天津,是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曾经遗留有大量危陋平房,居住于此的市民饱受拥挤、潮湿、低洼淹泡、道路狭窄、日照通风不良之苦。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又使天津70%的房屋震损。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抗震救灾”虽新建了一批新楼房和小区,但“住房难”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新世纪之间,天津开启了危房改造工程,使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

天津危陋平房片区旧景
110万人喜迁新居
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改造,开启了“世纪危改”之先河。
1985年,天津市政府首先集中力量对25万平方米的低洼简易的“三级跳坑”住宅(房子地面比院子低、院子比胡同低、胡同比马路低)进行了改造,使1.4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以此为契机,天津旧城区改造进入一个规模大、任务重的历史新时期。
1987年,天津市政府决定,用5年或更长时间把天津破旧平房基本改造完毕。重点对1951年兴建的天津第一钢丝绳厂宿舍、天津钢厂五工房宿舍、天津印染厂宿舍、西南楼十二段新村、劳卫里等几十处工人新村“段平房”进行落地重建。据统计,1987年全市平房改造工程共拆迁65片,涉及15540户、5万多人,拆除破旧平房19820间、325667平方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市区仍有100多万群众住在急需改造的危陋房屋中。危陋房屋改造被列入城市“三、五、八、十”四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即从1994年开始,力争用5-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对市区成片危陋房屋的改造。
最终,危改的战略目标于2000年前后完成,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危改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全市有34万户、110万人喜迁新居,创造了大城市改造的奇迹。
记忆中的那些“危改大片”
天津市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傅桂钢,今年60岁。它既是“世纪危改”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亦是记录者。
1982年前后,傅桂钢结了婚,“婚房是一间9平米的平房。”
这间平房属于河东区王庄大街42号院,“不仅住得拥挤,而且屋子里一年四季都是潮湿的,赶上下雨,屋里大盆小盆放在地上,接屋顶上漏下来的雨水。” 傅桂钢回忆,“不仅如此,由于平房片区的地势低洼,赶上大雨,家门前的水深可以淹没膝盖。家家户户把屋门前的门槛搭高,防止雨水渗漏进来。”
那个年代,像傅桂钢一样住在这样简陋环境内的住户,不胜枚举。
天津当时市内六区“危改大片”点位共有27个,南开区包括西广开、老城厢、南门西、王家楼、万德庄、南大道;河西区包括谦德庄、土城、贺家口、小刘庄、挂甲寺、玉川居、丁家桥;和平区包括南市;红桥区包括丁字沽、大胡同、芥园道、关上、八大里、西于庄;河东区包括唐口新村、春华里、大直沽、中山门;河北区包括王串场、小王庄、小关-小树林。


天津危陋平房片区旧时生活场景
这些片区的人们住在窄小的平房内,家里生了孩子人口多了,就开始自行向外搭建临时房屋,本就窄小的胡同更加拥挤。
“那时候人们用的是公用厕所,要走好几个胡同,才能上厕所。所以晚上家里都会准备尿桶,很不卫生。” 傅桂钢回忆,“好几户用一个水龙头,并不是每家都有自来水。”
新世纪 新生活
危改工程,让这些居住在简陋平房内的人们,搬进了宽敞整洁的新楼房。
“当时居民们对平房改造很配合,从平房搬入楼房,很是欣喜。” 傅桂钢回忆,“那个年代的人不像如今年代的人,想法还是很不同的,不会趁着搬迁要求多占房子面积,就是换了楼房能住就很满足。”
傅桂钢家9平米的房子,按规定可以换间30余平米的独单,傅桂钢自己加了一些钱,换了间50余平米的偏单,“可以住下一家三口,生活更加便捷。”

危陋平房改造后的某小区

危陋平房改造后的某小区室内
当时,人们选楼层多是靠排队,选房选得早,楼层选择空间就大。“与如今不同的是,当时人们不愿意要一楼,因为住平房久了,担心潮湿卫生问题,对其他楼层都不排斥。”
傅桂钢家的变化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天津千家万户都因危改工程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73岁的刘珍原来住在红桥区丁字沽平房片区,她和老伴结婚时,搬进了一间15平米的平房,在这间屋子里一住就是30年。1998年,她和老伴所住的这间屋子要改造,政府给了他们家近10万元的拆迁费,他们自己又添了4万元,后来在红桥区又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偏单。“现在住的客厅都比原来的平房面积大。”刘珍大娘回忆往事,笑着说。
88岁的王林和老伴曾在红桥区西北角四棵树胡同两间平房内住了近40年,24平米的两间平房内,后来最多时住着8个人,生活十分不方便。1995年,他们的住所进行改造,政府给了一定的资金补助,一家人购买了楼房新居所。“从平房搬走时才发现,屋顶上的承重横梁已经折了,要是再住几年说不定会发生危险,危陋房屋改造真正造福了我们全家。” 王林告诉津云记者。
“天津的危改工程真正造福了市民,2000年前世纪危改完成,新世纪天津市民也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傅桂钢翻看着自己曾记录下的那些危改老照片,充满感叹地说。
津云新闻记者 张赫洋 照片由傅桂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