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今天走进静海区大邱庄镇。
今年84岁的老人高润敬,是土生土长的大邱庄人。每天早晨和傍晚,他都会上街走走,看看这一排排别墅和楼房,用脚步和眼睛丈量着村庄的发展变化。
老人高润敬:过去住土房时候,那时候确实也比较困难的,没法形容,周围各村里流传一句话,宁吃三年康,有女不嫁大邱庄。七年一个媳妇没娶,也没生孩子。相当难的。
曾经的大邱庄是盐碱地,每亩地只有平均25公斤的收成。一小兜干粮,一壶凉水,一块咸菜疙瘩,几颗野菜,过一天。老百姓意识到靠天吃饭行不通。1978年,大邱庄办起了钢厂,高大爷就从那时开始,到工厂担任业务员,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高大爷:家里的收入逐步的增加,老百姓的劲头也是越来越高高涨,年终结算。拿麻袋装,去银行存钱,现在住楼房,进入这个新时代,就生活更好了。
从最初的吃不上饭,到后来的吃喝不愁,大邱庄这张工业的“白纸”,瞬间变得浓墨重彩。由工厂到集团,发展迅速,大邱庄一度在全国乡镇企业排名榜首,被人称为“中国第一村”。村里的钢厂一家比一家效益好,刚参加工作的张松刚,正好赶上大邱庄发展最红火的年代。他珍藏的老照片,时刻提醒着他,企业要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张松明:这个照片呢实际它是我们大邱庄90年代初,当时的状况还是比较粗放的。过去我们生产什么卖什么,很多客户是没有的选择的。
因为一些厂子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逐渐被市场淘汰。大邱庄意识到想要发展,必须改变。眼前这片已经废弃的厂房,未来将要打造一个中德工业小镇,引进国外高端绿色制造技术,提升产品工艺,既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又让村庄的钢铁产业脱胎换骨。
大邱庄镇镇长:打造海绵城市,适合盐碱型的城市,绿化,低碳型的城市。让钢铁产业的传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在新时代获得新生新发展。(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