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天津从去年起启动棚户区三年清零计划,力争到明年底全面完成市区14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今年是攻坚之年,棚改工作推进得如何?搬出棚户区的居民们生活又如何呢?
不足一米宽的胡同,串联起一间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屋。一家几口人挤在里面,雨季时,往往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棚户区。为了加快改善百姓生活,天津开展棚户区清零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是攻坚之年,也是最难的一年:计划改造4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共涉及53个片区,大多是几十年都拆不动的“硬骨头”。面对这些“硬骨头”,今年天津却提前完成了全年棚改任务。为什么拆不动?又如何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来看西沽南的拆迁故事。
先有三岔口,再有天津卫。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交汇于此,也交织出天津最早的居民点,老天津卫的生活始于此。沿着北运河顺流而上,河水在这里拐了一道弯,弯出了曾经大户人家的喧闹富饶。但粗粝了百年历史,繁华退却,这里却变为了城市的洼地——西沽南。
金端午出生在西沽南,在这里一住就是60年。老胡同、砖瓦房,家家户户都要用烟筒、炉子取暖,老金也就练就了砸铁的手艺,在北运河边一砸就是三十几年,搬出西沽南,也想了30多年。
金端午:那阵都有点心灰意冷了,认为这个地方拆不了了, 做梦都希望这个地方能拆迁。
李丽玲,红桥区分管棚户区改造的副区长,从参加工作起就在区建委,那时既管着拆迁又管着招商。40多年里,最让她遗憾的一件事,就是西沽南这里,拆不动。
红桥区副区长李丽玲:这边是北运河,身后是西沽公园,这个地域环境还是比较好的。邀请了很多开发商过来,对这个地区进行调研, 那阵都是因为算不下账来,将来开发的收益,抵不住他当时投入的支出,所以他算不下账来。
棚户区改造一直在进行,能剩到今年还没动的,绝大部分是像西沽南这样,算不下账来的“硬骨头”。为此,天津推出了三级平衡的方式:棚改地块如果自身收支难以平衡,就用区里其它项目土地出让的钱,来抵这个项目的投入;区里面平衡不了的,就全市棚改项目间通盘考量。再差的钱,由市里来兜底。
西南沽项目改造,需要投入140多亿元,而预测将来土地出让,只能挣回来40亿左右,经过区内平衡,红桥区决定用其它棚户区土地出让的钱,来支持西南沽的棚改,但平衡的棚改项目,现在还在拆迁,并没有见到土地收益。因此,能否筹来钱,是关键。恰巧在这个时候,国家财政部出台文件,支持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
红桥区财政局副局长王宏凯:只要这个债券品种满足债券的收益和债券融资需求能够平衡,在这个大前提下,就可以设计一个债券品种。我们就把西沽南项目和西于庄项目打包,共同设计债券的一个发行方案,保证这两个项目总体看,收益和融资达到一个平衡要求。
打破项目自身平衡,实行区域大平衡,经过半年多的筹划、努力。6月份国家第一支棚改债券,由红桥区发出,15亿债券,共吸引了7家金融机构,购买额度是40亿元,全场认购倍数2.6倍;九月份,红桥区再次发行了22亿债券,13家金融机构一共购买了176亿元,全场认购倍数则达到了8倍。
红桥区财政局副局长王宏凯:正是因为天津市出台三级平衡方案,银行对于这种投资方式、这种资金平衡方式是非常认可的,才会积极参与咱们天津市政府债券购买进来。
凭借着棚改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资金筹措办法,让占全市棚改近一半任务的红桥区,有了大面积启动拆改的底气。棚户区居民盼了一年又一年的拆迁终于在今年成了真。
红桥区区长袁家健:为了确保2019年三年清零计划,我们今年所有剩余片,在年底前都要启动。确保这项民心工程,能够按时保量完成。(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