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幸福宜居的民生格局 河西区以民生为核心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柴莹 编辑:李松达 2019-07-15 12:45:00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西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找准定位,精准发力,立足于“天津市中心活动区、创新驱动先行区、和谐优质生活区”建设目标的基础,踏上了打造品质城区、建设首善之区新征程,走出一条以民生为核心、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子。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西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找准定位,精准发力,立足于“天津市中心活动区、创新驱动先行区、和谐优质生活区”建设目标的基础,踏上了打造品质城区、建设首善之区新征程,走出一条以民生为核心、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子。

  经济发展跨越提升 夯实品质城区根基

  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元;每年天津金融业四分之一以上的增加值出自于河西;超亿元楼宇达到29座,位居全市第一;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五个“市级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小白楼地区成为天津高端航运物流产业的聚集区和代名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97%……这是河西区高质量发展交出的一份“成绩单”,也是河西区70年来巨大变迁中的一段缩影。

  上世纪70年代,河西轻工业驰名全国,棉纺织业、地毯是代表性行业,是天津名副其实的第二产业龙头区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河西区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老工业区加速转型升级,让这片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土地重现往日辉煌,从都市型工业园到陈塘科技文化产业园,到陈塘科技商务区再到陈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主动转型、内涵发展的路子。2018年,陈塘自创区共有企业7857家,累计实现收入396.57亿元,以设计产业为支撑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65.74亿元,同比增长16.8%。推动成立“北方设计联盟”,将设计产业培育成支柱,目前成员单位总数115家,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刚果(布)英布鲁水电站、中白巨石工业园、港珠澳大桥等耳熟能详的超级工程出自联盟企业之手。建设南理工北方研究院,激光、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不断壮大。全区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77家,市级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3700余家,全区孵化器总数达12家,企业办众创空间12家,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22.4万平方米。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围绕新八大里、海河沿线、解放南路以东地区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以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各类金融、新金融机构总数达700余家,总部及地区总部金融机构104家,金融产业聚集度、贡献率不断提高。小白楼商务中心区、友谊路金融街等功能区聚集效应明显,为发展高端服务业提供了优质空间。楼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18年底全区商务楼宇总数达129座,总建筑面积486万平方米,商务面积343万平方米,楼宇企业数量超1.4万家,2018年全口径税收超亿元楼宇29座,超10亿元楼宇4座,亿元楼宇数量位居全市首位;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45座,楼宇企业留区税收占全区税收收入的60%以上,成为“立起来的开发区”。

  河西区乘着新时代东风,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飞跃。2018年,河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1.98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近1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亿元,与2012年相比累计增长41%。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00.28亿元。今年前三个月,京东云(天津)创新中心揭牌、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首期项目开工、中交智运项目成功落地。特别是以少量政策资金撬动5万平方米、价值10亿元的商务楼宇为河西所用,打造由一楼、一街、一园构建的天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从“间接服务者”变身“资源整合者”,中电建设、东方金信、易贝中国、中科云商、国美智能等国内知名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和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知名商业网络媒体签约入驻。截至目前,共有665家京津冀企业抢滩河西;61天核发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刷新了全市最快纪录……这些数字背后是河西区着力推动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营商环境提升的底气和信心。

  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扮靓绿色宜居颜值

  “安居”是最基础、最现实的民生需求。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聚民力。河西区始终秉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理念,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民生工程,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协调配套、用足用活政策、狠抓重点难点,让河西百姓的“安居梦”逐步照进现实。1985年,河西区“三级跳坑”住宅改造工作完成,10个街道的1500余户居民搬进了新家,摆脱“三级跳坑”逢雨必涝的困扰。1994年至1997年,历时3年的谦德庄危改工程竣工,累计安置居民17541户,率先在全市完成成片危陋房屋改造任务。2017年,完成小二楼拆迁工作,安置居民2.5万余户,原址打造绿地29.2万平方米。

  “安居”更要“宜居”。河西区在中心城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连续每年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2003年至2009年,河西区历经7年,率先完成大规模旧楼区综合修整工程。2012年至2015年,启动实施旧楼区提升改造工程,累计提升改造旧楼区383个、1266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成片、散片旧楼区居住功能提升改造的全覆盖。2017年,完成了102个小区512.88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改造,启动城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启动南昌路综合提升改造工程。2018年,对226个小区开展微修复微提升微改造“三微”工程,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普遍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城市“最美的装束”。大力开展河西区海河堤岸设施维修改造项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场馆周边绿化、道路绿化、河岸绿化项目、天津湾公园提升改造项目等数十项市、区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生态城区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绿化覆盖率达40.52%。2014年,河西区建成全市首座城市绿道公园。当下的满眼葱茏,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曾经停用废弃的陈塘庄铁路支线。今年,河西区又启动了绿道公园二期工程,将扩建公园面积14.6万平方米,实现与解放南路中央绿轴“丁”字形交相呼应。建好更要管好,管好的精髓在于常态化长效化,在全市率先实施园林养护、道路扫保、社区卫生和厕所管理全域市场化,通过“以费养事、管干分离”,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绿色“家底子”越厚实,生态才有“高颜值”、发展才有“高品质”。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背后,凝聚着70年间河西区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打造宜居环境,让百姓同步享受改革发展丰硕成果的持续用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精心打造幸福城区

  9个市级文化院团、5个市属文化产业集团、12个市区级演出场馆、9个会展设施聚集河西,为百姓带来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保持100%,位居全市前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名全科医生,186个家医团队,让居民享受高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民实事落地开花,亮眼成绩掷地有声。

  幸福指数是与经济发展指数同等重要的指标,教育、医疗、养老始终是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从新中国成立前夕仅有中学7所、小学42所、幼儿园1所、中小学在校生15000余人、收托幼儿30名,到2018年有各类型幼儿园41所、各类型小学3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型普通中学22所、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院校2所、民办职业学校2所,共有学生8.5万人。河西区集团化办学模式初见规模,在新华中学、实验中学等名校带领下实现了高端起步、高位发展,让每一个片区都拥有了优质中学、优质小学、优质幼儿园以及优质民办学校;海河中学二期工程、教育中心新址、早教中心新址、梅苑小学、新四中等载体相继投入使用;2018年开办4所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2019年再开办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3030个;新成立3所学校小学部,延伸新华圣功、实验求是和汇德学校办学学段……办学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70年间,河西教育以蓬勃之势回应了百姓之需。

  立足区域医疗资源优势,河西区积极对接三级医院,做好专科医联体建设,同时利用医联体建设,发挥二级医院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利用资源下沉,提升服务能力;连续三年将“河西区肿瘤防治示范区项目”纳入20项民心工程,以肿瘤防治示范区项目为抓手,促进疾病早诊早治……始终将增强了百姓幸福感作为使命,为百姓健康护航。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深化社区养老服务,出台涵盖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助餐服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揽子措施,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近年来,河西区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2个,其中完成市场化运营改革9个,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文娱等多项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确定11个助餐点,着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河西区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事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远超保障、兜底和服务的范畴,既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更是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70年来,河西区坚持以文化塑造城区品质、助推产业升级、增强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文化图景铺陈开来,惠在实处、暖在心坎,多元文化城区绽放异彩。整合文化资源,注入文化基因,助推产业升级。河西区倾力打造西岸文化品牌,逐步发展成具有影响力的十大系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比翼齐飞,成为河西区的一张耀眼名片;14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2个社区文体活动室、6家西岸书斋、110个图书馆基层服务点、36个公园落地生根,让群众文化有依托、有底气,“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成为又一独特文化符号……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如沐春风。

  如果说,物质文明聚集一个城区的形,那么精神文明则锻造一座城的神。河西区把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努力使这个过程成为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行动。坚持用群众参与带动文明创建,不断深化以天塔街“邻居节”、越秀路街“红色氧吧”、尖山街“红色商圈”等为代表的“一街一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项目。截止目前,河西区共打造30个文明交通示范路口;设立150个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和420个窗口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在市文化中心、人民公园等设置了20个天津V站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开展近千余场次“爱心联盟 奉献社会”全民公益行动,培育推荐全国文明单位11家、市级市文明单位28家、打造市级文明社区22个……如今,有温度、有亮度、有底气的文明之花盛放于街头巷尾,悄然臻至城区品质,刷新人们的精神面貌。

  70载栉风沐雨,70载砥砺奋进。国家卫生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天津最具幸福感城区等荣誉始终激扬着河西人砥砺前行的奋进斗志,全区上下抓铁有痕、接续奋斗,以不变的惠民初心,孕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推动城区跨越式前行;以一次次华丽转身惊艳芳华,诠释开拓进取的时代风尚,铸造幸福宜居的民生格局。

  历史是最好的注解,现实是有力的印证。70年峥嵘岁月,沧桑砥砺,70年薪火相传,奋勇争先,河西区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群众以建设者、组织者、行动者的角色乘风破浪,担当奉献,汇聚起了从“蓄势积能”到“发力超越”的磅礴力量,河西大地遍布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城市发展每一个节点的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百万河西人民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河西区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初心不变,阔步前行在建设品质城区、首善河西的康庄大道上,为加速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交出精彩答卷。(津云新闻记者柴莹)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