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网讯:仲夏的清晨,微风拂过海河下游宽阔的水面,两岸摩天大楼的倒影随波摇曳。海河开启桥上车来车往,不远处的滨海高铁站,从北京南站开来的列车通过地下隧道缓缓驶入月台。
这里是滨海新区的核心区。
思变求新 创造“滨海经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30多年前的盐碱荒滩,到20多年前的机器轰鸣,再到近年来,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崛起。滨海新区正如它的名字所言,每天都有着新变化、新鲜事,每时每刻都在思变求新,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滨海经验”。
海河岸边的宝策大厦内,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办事人员进进出出、井然有序。“3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碧桂园天津公司负责人拿着刚取得的施工许可证告诉记者,“从竞得土地使用权拿到土地成交确认书,到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只用了35 个工作日,我们在滨海新区的这个项目还实现了提前开工,成为公司在全国2000余个项目中审批速度最快的。”
“开展并联审批,推行备案和承诺审批制,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让新区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主任、审批局局长徐斐说,“从‘一颗印章管审批’到试行‘证照分离’,再到‘一制三化’改革,以及承接下放的市级权力事项,滨海新区始终在审批环节做‘减法’,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将政务服务‘下沉’,实现区、镇两级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网上也可办’,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滨海事、滨海办,新区事、加速办。
同样感受到“滨海速度”的还有天津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涛。“从今年2月份在滨海新区注册成立,3个多月的时间,整个研发基地就已经准备就绪。”码垛、搬运、焊接,在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商务园西区的新松研发创新基地展示厅,几个智能机器人正在上演“十八般武艺”,王金涛告诉记者,“从项目选址,证照办理,到高科技人才的引进落户,滨海新区对智能制造产业的一系列支撑政策让我们受益匪浅,政府工作人员争分夺秒,现场办公,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滨海新区的效率和速度,现在,新松另一个落户滨海新区的产业化基地项目也正在加紧规划中。”
“活水”不断 成发展靓丽名片
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链条的完善,让优质项目如涓涓“活水”源源不断。
2019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滨海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3.9%和19.2%。
在距离新松研发基地7公里外的综合保税区内,聚集着空客、庞巴迪、海特等众多航空制造维修企业。上个月,《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实施,让这些企业尝到了自贸政策红利的“甜头”。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各类创新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庞巴迪(天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畅通告诉记者,“天津自贸区发布的新政策将进一步减轻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成本,提高维修企业的运营效率,例如,注册在境外的飞机在中国境内执行商业航段后,不用先行离境,可直接飞至我们位于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的机库,完成保税维修后,继续执飞事先获准但尚未完成的航程再出境。”
庞巴迪的维修机库位于天津机场的东南一隅,目之所及,停机坪上各类型号和涂装的飞机整齐停放,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航空公司通过融资租赁的形式引进并执行飞行任务。
前不久,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的东疆保税港区完成了国内首单飞机保税退租再租赁交易,并实现租赁机队规模累计1500余架,成为仅次于爱尔兰的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如今,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等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业态发展的靓丽名片,区内各类融资租赁企业达到3600家,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的近1/3,飞机、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均占全国的80%以上。
创新不止 试验田变丰产田
从试验田到丰产田,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因不断迸发。
过去“一亩三分地”,如今三地“一盘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滨海新区吸纳京津冀项目的桥头堡,成了三地人才的聚集地,创新创业之风正劲。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达1200家,注册资本金121.62亿元;仅在今年就新增注册企业259家,注册资本金超17.33亿元。
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尹利说,“先是生产部门,然后是研发团队,卡雷尔从北京迁入滨海新区一年多来,实现了年业务量几十倍的增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还提供了人才落户、场地装修等补贴,并协助我们申请各种扶持资金,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改革开放创新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将改革的触角从“深水区”伸向“无人区”,与深处的问题和利益短兵相接。今年,滨海新区进一步深化各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制定出台了包括9个方面40条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实行对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对授薪人员工资总额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目前,全球选聘的24位管委会副主任全部上岗,全员竞聘已经开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滨海新区行政区建区10周年。10年间,滨海新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加快实现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全面开创开发开放新局面,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带着嘱托,带着希冀,滨海新区总结经验再出发,向着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牢记嘱托 担当作为
加快建设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滨海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奋斗目标,创新思路举措,坚持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提高政治站位作为第一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天津,其中两次深入滨海新区,针对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港口层级、推动协同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新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最直接检验,与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紧密结合,与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滨海新区作出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做到认识上深刻、态度上坚决、行动上见效。不断强化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天津发展龙头引擎的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区位、产业、港口等独特优势,着力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载体平台,推动天津港向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迈进,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做到支撑天津发展、促进区域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根本的工作遵循和行动指南,滨海新区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再谱新篇。
坚持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重要抓手。新区以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为方向,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坚定不移打造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加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30%,新经济增加值比重达32%。以连续举办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为契机,着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在《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中,以滨海新区为重要承载区的天津市位列全球50强榜单第十名。实践证明,滨海新区作为经济重镇,发展经济的支撑在产业、关键在产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才能进一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新区以问题为导向,勇于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刀,多点突破、全面拓展、持续发力。从最初设立功能单一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到建设全方位全领域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标准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从率先启动“一颗印章管审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推进智能政务建设,树立了新时代政务服务的新标杆;从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以剥离社会职能、聚焦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体制机制改革,到在5个开发区全面推行以激发体制机制内生活力为核心的法定机构改革,实现了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的体制机制关键突破。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和“魂”,新区发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最亮底色。新区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1788家“散乱污”企业治理和散煤清零,2018年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创新区有记录以来最低;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投入11.4亿元建设18项水系连通工程,推动渤海天津海域水质持续向好。高标准推进双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岸线、湿地、森林和水源地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是对子孙后代的最大负责,才能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新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财政支出近70%用于民生领域,下大力量解决“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问题。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扶贫助困工作,受援助的黄南州河南县、甘南州合作市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全区44个相对困难村得到精准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体系。打造1+4+N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管、智慧民生。实践证明,只有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才能在新时代筑牢党执政的群众根基,凝聚起热爱新区、建设新区的强大力量。
坚持把加强党建统领作为有力保证。新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决把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促使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抓住转变作风不放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实践证明,只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新区开发开放才能有最坚强的保证,才能在新时代体现新的更大作为。
加快建设“五大载体”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滨海新区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始终把滨海新区发展放在协同发展的大系统中定位,以“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建设“五大载体”平台,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滨海新区主动对接北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未来科技城五大承接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引进来自北京的项目2000多个,协议投资额5458亿元。今年上半年,中电智慧基金、中发服务平台、自如智能科技等237个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签约,协议投资额1012.2亿元。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达1200家,注册资本金121.62亿元。
加快打造“天津智港”
增强“一带一路”节点功能
近年来,滨海新区加快打造“天津智港”,增强“一带一路”节点功能,不断提升国际航运能力。
据悉,天津港提效降费治乱出清优化环境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形成规范有序、公平竞争、健康高效的营商环境,口岸通关时间和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明显降低,货物通关时间缩短到2小时,报关成本降低70%,物流成本降低30%,成为全国最优地区之一。
目前,天津港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5G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港口、第一个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导引定位的港口、第一个实现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的港口、第一个实现集装箱秒级通关的港口,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较年初增长了33.9%。今年前6个月,天津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3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7%。
聚焦八大优势产业
发展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滨海新区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不动摇,建成了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航空航天、汽车及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均超过千亿级产值。
据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天河超算、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等,已建成和正在建设12家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汽车产业集群去年实现整车生产87万辆,今年有望突破120万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了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基因检测、新型疫苗等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00多家。此外,新区还聚集了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军民融合研究院、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国家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478家部级以上研发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源动力。(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