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政协原主席侯隽:扎根农村 奉献青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 作者:黄建高 编辑:唐淑倩 2019-10-08 09:56:38

内容提要:“我们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与新中国共奋进的一代人!”76岁的“最美奋斗者”、宝坻区政协原主席侯隽,在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时说,她能从一个幼稚的书生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完全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

  天津北方网讯:“我们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与新中国共奋进的一代人!”76岁的“最美奋斗者”、宝坻区政协原主席侯隽,在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时说,她能从一个幼稚的书生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完全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

  “我小时候尽管生活清苦,但精神富有,因为有无数英雄人物活在心中,他们的伟大形象和崇高精神,就像颗颗爱国为民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侯隽说。

  1962年,侯隽从北京市良乡中学高中毕业。尽管毕业考试取得门门满分的好成绩,一门心思报考北京大学,且志在必得,但考虑到国家粮食紧缺,需要压缩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第一线,她最终选择放弃高考,响应“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乡到当时属于河北省的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插队落户,立志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从此,侯隽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守爱国为民的忠诚。在扎根宝坻57年中,她在窦家桥务农18年。她带领团员青年和社员群众绘蓝图、定规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全村700多亩耕地包括所有盐碱地都改造成高标准园田,注重推广农业科技,实行科学种田,在排灌耕种脱粒等主要作业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侯隽刚下乡时,全村粮食单产不到200斤,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末也才400斤左右。尽管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连遭三年大旱,可由于生产条件逐年改善,窦家桥却连年获得丰收,且增产的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不仅改写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还能交售40多万斤的爱国粮。

  她说:“我们那代青年,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甘愿吃大苦受大累。今天的青年人,赶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好时候,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乃至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都需要新一代青年的担当作为。”(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