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鸣:“坚持做一件事的感觉挺好”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许悦 编辑:靳永锋 2019-10-11 16:51:02

内容提要:坚持对一个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探索,得到认可,成就感会推着你越走越远。从枯燥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终收获成果,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也是我已经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易鸣(左)及其团队成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比赛现场。

带领团队入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项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夺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荣获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这些都只是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吴易鸣在2017年一年间获得的成果的一部分,而2018年,她又斩获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在这仿佛“开挂”一般的科研升级道路上,吴易鸣却并没有被荣誉迷住双眼,她只是心无旁骛地一直走在这条道路上而已,“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感觉挺好。从一开始一无所知,到入门,再到最终克服困难收获成果,会很有成就感”。

初窥科研门径

“我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并没有考虑太多,高考刚结束很是迷惘,只是因为自己对理工科的兴趣而进行的选择。一直到大二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前,我都对未来感到很迷茫,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走怎样的道路。”吴易鸣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坦言。

大二时,在南开大学教授方勇纯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课上,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机会让吴易鸣初窥科研门径。随后,她抓住一次学院开放实验室的机会,申请加入人工智能学院欠驱动系统实验室,并在其如今的导师孙宁的带领下,开始了科研“升级”之旅。

“我着手去做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针对一种双自旋航天器模型的非线性自动控制算法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也是从我大二开始,就一直在坚持做的。”吴易鸣说。

吴易鸣阅读大量英文文献,反复修改、锤炼自己的设计,无数个日夜后,她针对航天器模型进行的自动算法设计,获得了当年南开大学创新科研计划419个参赛作品中,唯一的特等奖。此后,她又凭借着对这一方向的深入研究,获评南开大学仅有三人获得的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目前,吴易鸣对于该项目的研究仍在继续。

从科研小白到如今的硕果累累,“升级”路上需要的是面对困难的坚持与付出。除了在实验室中做研究外,带领团队参加比赛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准备期间,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吴易鸣和其他两位成员为了参加每周在学校本部进行的培训会,不得不早早从20多公里外的分校区赶往本部。而培训会结束时吴易鸣和队员们往往已经错过了返程的末班校车。

面对着科研道路上的各种艰辛与阻碍,吴易鸣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科研更是如此。我从一开始就明白科研不是件容易的事。”她说。

3人团队的晋级之旅

5~8人的团队和只有3个人的团队相比,哪个更有可能突出重围取得胜利呢?

在吴易鸣看来,人数并不会决定成败,而她带领的团队正是在只有3人的情况下夺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同年进入‘挑战杯’全国决赛的队伍,南开大学包括我们在内一共有四支。我们平时在一起培训、互相学习的时间非常多。在我看来,每支队伍的不同之处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上,每个人都有着吃苦耐劳的恒心、放手一搏的决心与争取名次的信心。而相比较而言,团队人数的多少其实只是决定了每支队伍中,每个人工作的分摊量,大家的投入程度都是一样的。”吴易鸣分析道。

吴易鸣告诉记者,虽然她们的团队只有三人,还全部是女生,但是完成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直线提高的。“在我看来,科研不分人数、不分男女,最重要的是自身对待科研的态度。”

吴易鸣与队友梁定坤,还有当时仍为本科生的杨桐,不论是硬件设备的采购、搬运,还是平台搭建,这些别人眼中的体力活都靠自身去完成,“在科研工作中,我们都没有把自己当成女孩子,大家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互相取长补短”。

这场比赛对于吴易鸣团队来说,就像是跑马拉松,没有所谓难以逾越的障碍,只有不断的坚持,踏踏实实地沉浸在研究中。

而面对团队成员们的付出,吴易鸣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到现在她还清楚地记得,在赛事准备期间,自己和队友除了完成基础任务,还负责团队展板设计、PPT设计等工作的梁定坤,常常一早便从分校区跑到本部的一间咖啡馆内,制作比赛要用的展示材料。“我们一做就是一整天,直到店家打烊才离开。我在旁边看着队友一点点地找需要的素材,认真制作,心里真的很感动。”吴易鸣回忆道。

将来想要成为一名教师

暑期即将过去,当9月学子重返校园的时候,吴易鸣将继续走学术的道路,转攻博士学位。

“我从大二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后,就决定了要读博,毕业后成为一名像自己导师一样的好教师。”吴易鸣说。

她忘不了参加比赛时陪伴自己修改稿子到很晚的指导教师;忘不了在情绪低落、对自己产生质疑时导师的宽慰与鼓励;更忘不了打开导师反馈的修改论文时,满电脑屏幕的修改和批注。

“我想成为像孙老师一样的好教师。他在科研上科学严谨,在培养学生上认真负责。但是我和他最多的沟通交流,还是他鞭策我前进或是指出我的错误。”吴易鸣笑道,导师虽然平时并不会时常夸奖自己,但是他不论在学业还是在生活上,都做到了对学生由衷地关注与关心,并在其人生道路上给予了及时、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当我们取得成绩时,我可以感觉到老师是从心底为我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从本科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到如今踏上读博的征程,吴易鸣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钻越深。

“坚持对一个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探索,得到认可,成就感会推着你越走越远。从枯燥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终收获成果,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也是我已经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吴易鸣说。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