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杨柳青 赴千年文化盛宴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晚报杨玉燕 编辑:孙畅 2019-10-28 10:45:23

内容提要:老话说:“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这话怎讲?原来,杨柳青自金代建镇始,至今已近千年。而天津卫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现在也只有600多年。杨柳青镇拥有悠久的运河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精美的大院文化,喜庆的年画文化,沧桑的赶大营文化等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简直就是一个“万花筒”。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柳青古镇,感受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天津北方网讯:老话说:“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这话怎讲?原来,杨柳青自金代建镇始,至今已近千年。而天津卫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现在也只有600多年。杨柳青镇拥有悠久的运河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精美的大院文化,喜庆的年画文化,沧桑的赶大营文化等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简直就是一个“万花筒”。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柳青古镇,感受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运河文化:因河而兴 底蕴深厚

  京杭大运河从西往东流,从杨柳青古镇西南进入,呈“M”形从镇东南流出,形成了元宝形的聚宝之地。古代南运河的开通给杨柳青带来了勃勃生机,使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南北东西的首要漕运枢纽码头,也成了物资、人文交流的汇聚之地。

  “两岸春风古驿亭,攀条送客酒微醒。多情杨柳纷如织,绾住离情眼独青。”这是清代津人华鼎元对杨柳青的真实写照,由此也感受到昔日运河之畔杨柳青的繁盛景象。如今的杨柳青更是获得了“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

  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养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实际生产生活而建。当时的文人雅士会集在积水潭边赏酒作文,于是食肆(意为饮食店)、勾栏(意为娱乐场所)等迅速发展起来。

  走进去年开放的杨柳青民俗文化馆,美轮美奂的VR动态图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来的泛舟运河之上的效果,再现了当时西渡口的样子。紧接着,两个小娃娃追追打打地跃入视线,他们是杨柳青年画《富贵有余》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杨柳青年画就起源于此。

  年画文化:民俗生活“百科全书”

  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霍庆顺展示木版年画作品。

  据记载,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永乐十三年也就是1415年。大运河开通后,这里成了北方的物流集散地及工商重镇,加之明都城迁往北京,有不少文人画师随漕船北上。江南的戴氏一族将祖传的雕版印刷技艺带到杨柳青,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来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后来随着运河贸易,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清初, 戴家第九代传人戴廉增首创镇上第一家画店,清代中期,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年画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主要工艺技法为木版套印手工彩绘,大致可以分为“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每一张年画都体现出“匠人精神”。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百余家年画作坊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年画之乡。

  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娃娃画”。画中的娃娃胖胖的身体、圆圆的脸、粉粉的脸蛋、嘟嘟的嘴,可爱又喜气,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如今,杨柳青年画名扬海外。世界四大博物馆——圣彼得堡冬宫、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等共收藏了杨柳青年画上千幅。

  赶大营文化:“三千货郎满天山”

  早在一百多年前,新疆人民非常钟爱杨柳青年画中一种被称作“祥林”的品类,画的是亭台楼阁,没有人物。还有一种称作“格景”,画瓶花壶盘,博古文物,而无鸟兽。杨柳青年画是如何进入新疆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赶大营”。

  可以说,“赶大营”这个词,是除了“闯关东 ”“走西口”“下南洋”以外的第四次贫困民众大迁移。清光绪年间,左宗棠率12万大军新疆平叛,讨伐阿古柏及沙俄侵略军,在酒泉拉开了进军新疆的帷幕。由于西域土地辽阔、人烟稀少,军队很难买到生活用品,而西征大军随时需要生活用品,清政府号召内地人前往支边。以安文忠为代表的天津杨柳青人肩挑货郎担,追随左宗棠的西征军做生意,被称为“赶大营”人。“赶大营”使3000多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去新疆谋生,约占当时杨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

  “大营客”路单,详细地记载着从杨柳青出发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所经过的站点情况,共计153 站,长达四千多公里,各站之间短则二十余里,长则百里,要走多半年时间。这条商旅之路异常艰险,沿途有人因病累、饥饿而死,永远留在路上。

  当年“大营客”们把年画、剪纸、风筝、春联及烹调、建筑技艺等文化习俗传入新疆,聚攒财富后有的回家乡开设商号银号、粮庄钱庄,极大地促进了天津与新疆、西北与内地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发展。

  大院文化:百年老宅的民风民俗

  鸟瞰石家大院。

  杨柳青民俗文化展。

  来到杨柳青古镇,石家大院是您一定不能缺席的重要景点。被誉为“津西第一宅”的石家大院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南运河岸边,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44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其中的石府戏楼是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

  造型各异的门檐、做工精细的砖雕、石雕,传达着吉祥寓意,表达了官宦富人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金柱大门,就是大院宅门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屋宇式宅门,多为官宦人家采用。石府有三座不同形态图案的垂花门,分别取名为“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属于典制式建筑,是宫廷传统建筑中的绝活。还有形似花瓶的“宝瓶门”,形状类似“八”字而得名的“八字门”,都足以体现我国建筑艺术的高超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杨柳青除了年画之外,最著名的就是砖雕了。进入院门后两侧所展示的就是杨柳青的砖雕,其独到之处在于风格特点汲取了杨柳青年画的立意精髓,可以说,砖雕就是杨柳青年画的一种艺术延伸。如杨柳青年画最常用的题材《麒麟送子》《五福捧寿》《双喜图》等,在砖雕中也大量使用。

  在杨柳青古镇民居建筑中,石雕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石质构件,它在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杨柳青石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人物、动物、花木等,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

  元宵节灯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王津摄

  现在的杨柳青古镇充分利用它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优势,敞开旅游的大门,吸引国内外八方来客。杨柳青古镇的文化人,也放眼世界,走出去考察大运河,进行文化交流。古镇添新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