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王娅)她把自己活成一簇火苗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张麒麟 2019-12-01 21:03:37

内容提要:年末天津的一场小雪,一天已无影踪。而在甘肃灵台高中师生的心里,年初的那一场大雪,永远难忘。

年末天津的一场小雪,一天已无影踪。而在甘肃灵台高中师生的心里,年初的那一场大雪,永远难忘。

周玉峰老师带着几位受捐助学生,原本要在元宵节前到天津探望病中王娅。但连续几日大雪,封住了所有道路。“一脚踩下去,看不到脚面。”通往城区的汽车站都贴出了停运通知。他们知道,去天津的愿望要落空了。

2月16日,元宵节前三天,他们退票几个小时后,学校助学金群里蹦出一个通知,王娅,去世了。

还未谋面,就已永别。

在她生命最后的时间,同学们才了解到这位捐资助学人的故事。

一名普通的电力女工,生前捐资助学了30年。病中,又决定捐献出遗体和唯一住房。2019年1月,王娅入选“中国好人”。

她与共和国年龄相仿。一生历经坎坷,却对生活报以微笑。一个本该孤独的身影,没有成为孤岛。她主动融入社会,把自己活成一簇火苗。

风雨坎坷  始终微笑

王娅很要强。

17岁,下乡插队到内蒙。年龄比周围人小,干活却又快又好,被推选为妇女队长。

干活时摔伤了腰,父母坐车去看她。等到晚上,也没见到人。

父母去村口等,大老远,发现一堆移动的柴火,底下有个人腰弯得看不见脸。迎过去,果然是闺女,父母心疼不已。

年底回家探亲,王娅喜欢拍照留念。跟母亲感情好,合影背面都要写上“亲爱的妈妈”。

“我当时也下乡了,知道其中的苦,但王娅一直很乐呵。”当年的同学陈海兰戴上花镜找出照片,看了半天,低语说了句,“她一直很爱笑”。

十七岁离开,回到天津时三十四岁。十七年的美好青春都留在了农场,也错过了婚姻。

回家后,还没好好享受亲情和团聚,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几年后,母亲也撒手而去。

命运将她抛到了谷底。失去父母陪伴,单身一人。这个最该孤独的身影,却没有活成孤岛。相反,她把自己活成了一簇火苗——不抱怨,不消极,不冰冷,内心宽广,待人温暖。

1986年王娅调到天津高压供电公司(现天津电力检修公司)。一切都是从零学起。没人知道她下了多少功夫。五年后,成了业务骨干,领导让她担任天津北郊变电站值长(班长)。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它个最好。”徒弟赵颖说,王师傅干啥都拔尖,她带的班组也是。

当时上墙的图纸,修编的规程,都是王娅带着徒弟一条一条手写出来。1990年,王娅借调到当时的天津电力工业局,参与编写《电力系统运行技术问答》,后在全国发行。

2001年,退休前一年,公司成立集控中心。当时集中监控技术在国内刚兴起,对工作人员都是新挑战。王娅没有旁观,她跟年轻人一起学习信息采集、监视控制知识。见到监控设备厂家人员过来,逮着就问,多次咨询后,王娅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变电运行的“四遥模式”,并参与主持编写了多部技术规范,在后来运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尺岗位 照亮千家

变电站又被称为“睁眼站”,意思是24小时都要有人盯。两个小时倒一次班,夜里两点到四点最难熬,王娅却都选这个时段。“年轻人爱睡觉,我觉少,夜里清净,能画画图,写写东西。”她像一位大姐,照顾身边的同事。

高洪超对这位大姐充满感激。2000年他一毕业就从山东来到天津,到了集控中心。每天上班要坐两个小时公交,“冬天五点多还黑乎乎的就出发了,宿舍没法做饭,吃饭是个困难。”他说过一次后,王娅就每天带两个大饭盒,自己一盒,给他一盒。“西红柿炒鸡蛋,辣椒土豆片,简单的家常菜,吃起来特别香。”

像这样冬日温暖的回忆,还有很多。

2001年春节期间,高洪超下夜班回家。“大门二门都开着,家里全空了,电视,冰箱,家电都被偷走了。”“整个人都是蒙的。”那一晚,镇上的鞭炮声噼里啪啦,争着辞旧迎新,高洪超的家里空空荡荡。

“第二天上班跟王姐念叨了几句,没想到后来大伙儿都捐款帮忙,我要捐款名单也没给我。”高洪超清楚记得当时王娅说的话。“我下过乡,了解异地工作的难,你遇到啥困难了就吱一声,我会尽我所能帮你”。

生活上她像家人,工作中却是严师。“做得不好,批评一点不留情面。”徒弟赵颖说。

“王师傅会突然抽冷子,冷不丁考你一下。写操作票,捯图纸,出了故障怎么判断。先分析图纸,再让你去实际设备确认测验。”刚工作的新人,所学理论与实践不是一下子就能融合贯通,王娅就一点一点引导。

“她一直要求我们多学多干,要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还要能准确判断出故障点。”

“以前设备装备水平低,电力系统故障频发。如果误操作会造成设备损害甚至人员伤亡。老一辈变电运行人员有一句话:退休了,‘全须全尾儿’就是圆满!”

她连续多年实现个人安全无责任事故,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向善火种  生生不息

王娅2017年才开始用智能手机,没想到无意中看到的一则新闻,改变了她的后半生。

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隐姓埋名资助寒门学子,去世前捐出毕生积蓄,成立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看到新闻后,她上网找到现任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退休教授陈章武的邮箱地址,表达了她也想参与捐资助学的愿望。

“我是工薪族,没有大笔的钱,现在是个老年人了。你们若愿意接纳我,我很愿意持续捐助下去。我退休了也还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想到在西北有一个孩子因为我的帮助能持续学业,上大学甚至读研,真是个使人快乐的事”。

王娅陆续资助7名学生三年高中学费,让贫困学子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这只是她三十年捐款的一小部分。1989年她就开始给希望工程捐钱,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当时一月工资两百,她捐出一半。

“教育能改变孩子的一生。资助农村娃娃上学,将来他的人生就和上一辈不同了。不只是改变自己,还能改善家庭。”这是王娅坚持的原因。

其实王娅生活并不宽裕,月工资最高时没超过四千块。但她对自己“抠”到让人无法想象。

父母去世后,她每月生活费只花几百块钱。几百块钱可能是我们去一次超市的花费。她是怎么做到的?吃饭挑最便宜的菜买,穿衣自己买布做,交通就靠脚蹬自行车。就连生病在家输液,架子都是自己拿竹竿和铁丝窝的。

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相机。王娅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学摄影班,一台相机惦记好多年,可是用了才两年,却查出患了癌症。

晴空霹雳。

她知道病情后,决定放弃治疗。“进口药浪费钱,还不如捐给孩子上学”。直到后来病痛难忍才住院。

生病后,媒体报道了王娅捐款的事迹。很多好心人赶来帮忙,天津西青区中北镇医院为她购进药物及器械,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爱心人士赶到天津送药捐钱......

甘肃灵台一中受资助学生知道后,计划到天津探望王娅。谁知临行前遇上大雪封路,无奈取消。这一错过,就成了永远。

生命最后,王娅决定捐出住房,捐献遗体。有人说她伟大,她连连回绝,“你们千万别这么说,我就是普通人。”

一盏普通的路灯,照亮了万千人的路。一个普通工人,活成了世人的榜样。

如今,她的爱心,汇聚越来越多的人,继续传递。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