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疫情期间儿童心理调适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王崇颖 编辑:付勇钧 2020-03-01 15:32:53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冲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由激素导致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当个体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比如经历重大社会创伤,就会在大脑中牵引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身体反应,如失眠、作息混乱、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症状。通俗地讲,心理应激是指人由于遇到自身至关重要又难以应对的环境因素而产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突发的自然灾害、疾病疫情或亲身感受到突发事件,不仅是对其认知、情绪、行为和躯体产生影响,也会对其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尚处于身心发育期阶段的学龄期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冲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由激素导致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当个体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比如经历重大社会创伤,就会在大脑中牵引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身体反应,如失眠、作息混乱、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症状。通俗地讲,心理应激是指人由于遇到自身至关重要又难以应对的环境因素而产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突发的自然灾害、疾病疫情或亲身感受到突发事件,不仅是对其认知、情绪、行为和躯体产生影响,也会对其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尚处于身心发育期阶段的学龄期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

不同年龄儿童对应激反应也不同。婴幼儿(0~6岁)由于年龄尚小,不能完全理解具体事件的由来和成年人焦虑的原因,但是他们仍然能感受到成年人及生活环境中的变化,更多表现出进食、睡眠等生理层面的反应,也有可能是行为层面的表现,如哭闹、黏人、退行,也可能变得更安静更乖。一般情况下,年龄越低对疫情的理解越不深刻,疫情本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大,但如果主要抚养人因病隔离,或家长和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部分儿童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低龄的婴幼儿的焦虑更多表现为作息混乱、饮食较差、特别粘人或冷漠、哭闹不止、重复动作、发育倒退等等。学龄期儿童(6~12岁)正是对躯体受伤、疾病和死亡等较为关注和恐惧的年龄段,他们的反应可能表现出行为退行,反复询问、紧张、害怕、攻击性等行为增加。儿童一般不会主动寻求疫情的信息,但如果主要抚养人因病隔离,或家长和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儿童往往也会有各种异常表现。比如,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的烦躁、易激惹,反复地洗手、什么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差、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等。因此,家长对于疫情的态度和身心稳定的状态,是孩子能够平稳度过疫情期的基础。

儿童心理承受力弱,更容易受各种恐慌情绪感染,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与恐惧情绪,甚至引发各种躯体化症状。特别是在长时间无事可做的时候,很容易从事不适当的行为或自我刺激的行为。在疫情持续期间,儿童开始了漫长的居家生活,减少甚至没有外出活动。平日里工作繁忙,早出晚归的家长们,突然要24小时在家面对不断有需求的孩子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的有关疫情的各种信息,包括大量无法甄别的不实信息、谣言,应当如何应对呢?

针对儿童的心理调适,应坚持健康宣教、积极应对、家庭和谐、科学调适的基本原则,管理不良情绪,促进环境适应。要采取科学防疫方法有效预防感染,增强免疫与行为防御能力,鼓励适应性行为以应对各种重大改变带来的现实问题。立足身边活动,提倡全家参与,提升家庭应对问题和冲突的能力。开展不良情绪的自我评估与调适,降低不良情绪对心身健康、社会功能状态的负面影响。儿童居家心理调适的日常行为策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科学居家生活计划。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日常活动计划,科学规范作息时间。家长应该多陪伴儿童,让孩子生活更加充实健康。例如,读书、看电影、玩儿不费脑的小游戏、室内运动(健身操、放松冥想、瑜伽、听音乐、绘画书写、写日记、芳香疗法)、做家务、网络聊天,等等。过度依赖视频会增加儿童的不良情绪及易感度,勿让孩子过度玩手机或是看电视。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有计划的学习,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网络课程学习任务。

2.保持亲子间良好沟通。父母的关怀与心理支持能够帮助孩子提升抗压能力,通过恰当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与想法,化解困扰情绪。家长在保持自身情绪稳定的同时,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简单、清晰地告知必要的信息,免受过多负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对于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疫情、疾病、死亡等问题,家长要持温和耐心的态度,给予适宜的回答。

3.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如果儿童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节失效,家长也手足无措,建议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家长也可自我学习深呼吸放松技术、冥想(正念)技术等,平复自身情绪,缓解焦虑。当发生儿童群体性心理危机时,则需要专业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危机处理,既不能掩盖也不能播扩散不实信息,放大事件本身。(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