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云调研:用非遗留住乡愁 助力脱贫攻坚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李松达 2020-05-28 17:39:57

内容提要:“我是在留守家庭里长大的,我希望我们农村不再有那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在村口守望的那种眼神,我有切身的感受。”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留住乡愁、助力脱贫。

“我是在留守家庭里长大的,我希望我们农村不再有那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在村口守望的那种眼神,我有切身的感受。”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留住乡愁、助力脱贫。

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

受疫情影响,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受到一定限制。为进一步扩大代表委员调研渠道,更好地反映社会各界的呼声,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两会特别策划——“代表委员云调研”。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龙做客人民网,就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90后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芹走上首场代表通道,让赤水竹编彻彻底底地火一把,她带领乡亲用双手编织致富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杨昌芹说,要用文化引领非遗后面的市场,这样才能使非遗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通过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推进非遗产业化是不可避免的阶段。“凡是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一定会有活力,有活力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文化和商业能够结合得比较好。”赵丰认为,平衡好文化与商业的关系,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开发。

李龙表示,非遗的传承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元素——农业的传承,也可以助力脱贫攻坚。比如,桑农经常说:“家有十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蚕桑丝织技艺里面最多的元素实际上是栽桑养蚕技术,从桑树还可以拓展到桑饲料等,这对脱贫的作用非常大。

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非遗产品的品牌化很重要,在带动村民脱贫的同时,我们一直在摸索,将村民制作的非遗产品统一贴上品牌拿来销售,让产品更容易卖出去,同时提升产品价值。”杨昌芹说,但是一定要做好品控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我就希望通过我的技艺,能够带动他们在家里就近就业,能够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对于小孩的教育各方面都很好。”杨昌芹说,除了助力脱贫之外,非遗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特色,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未来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