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亦师者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张雯婧 姜凝 编辑:刘颖 2020-09-10 10:44:00

内容提要:17年前,看着自己的老师、前辈们奔赴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天津医科大学1999级医学生王毅和韩骏锋在给媒体的信中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感言。

①图中右侧为王毅。 

②韩骏锋与重症一队队员在海河医院“红区”(左一为韩骏锋)。 

③张磊作为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  

  天津北方网讯:17年前,看着自己的老师、前辈们奔赴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天津医科大学1999级医学生王毅和韩骏锋在给媒体的信中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感言。

  王毅:“你们用爱心勇气科学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奏响时代的强音。我们愿做你们的预备队后备军,时刻准备着!这是医学生的宣言。”

  韩骏锋:“我是一名医学生,即将毕业。真恨不得早出生几年,那样就可以和前辈们共同战斗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上。我为我选择了医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我能和那些不顾个人安危而始终在一线救人的前辈们为伍而无限光荣!”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今的王毅和韩骏锋已经接过老师们的“接力棒”。他们一位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天津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副领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一位是海河医院重症一队队长、结核科副主任医师。

  他们不仅是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坚力量,更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师”。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医者为师,

  除传道、授业、解惑,

  更以人为本,

  倾尽韶华,无私奉献。

  长大后,我便成了你

  2003年“非典”疫情的时候,韩骏锋还是一名天津医科大学1999级医学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海河医院重症一队队长、结核科副主任医师的他,已经成长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军。

  2003年,还是大四学生的韩骏锋在给白衣天使的留言中写道:“我是一名医学生,即将毕业。真恨不得早出生几年,那样就可以和前辈们共同战斗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上。我为我选择了医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我能和那些不顾个人安危而始终在一线救人的前辈们为伍而无限光荣!”

  “自迈进医学殿堂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这条艰辛却不平凡的路上走下去。”韩骏锋说,他实习时,有一名同班同学因患肺结核去世,这对当时的他触动很大,认识到呼吸病、尤其是结核病在治疗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影响。2004年毕业之后,他便来到海河医院,成为海河医院2004年正式开诊后第一批临床医生。

  韩骏锋读研究生时,师从呼吸内科专家吴琦。吴琦从17年前奉命火速奔赴“红区”、与SARS面对面搏斗,到海河医院练兵十年拱卫津门,再到此次战“疫”中临危受命出任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韩骏锋认为吴琦身上的坚守是令他感受至深的。这种坚守的精神也是他后来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将他们抗击疫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融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

  就是这种坚守精神,让他在疫情之初就扛下了海河医院重症一队队长的重任,并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医疗队伍。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畏惧疫情么?说‘不’不现实,但我更记得自己当时作为队长,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模范带头,坚守岗位。”韩骏锋举例说,比如需要人进“红区”,身为队长的他总是第一个穿防护服、带头进“红区”,“你的行动自然会影响后来人。”

  在疫情前线,他们是抗击一线的逆行战士;在课堂中,他们又是医学生的引路人。

  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不同阶段导师们的言传身教,让他渐渐明白,医者仁心,身正为范,好医生和好老师是相辅相成的。多年来,他坚持实践出真知、获真知,除了将自己所学、所思、所得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外,更在此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

  “科研和临床相辅相成,而教学则是对科研和临床最好的传承!”韩骏锋说,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换让他一直在思考,现在的学生到底希望老师能教会他们什么?于是,他经常找机会和科里的医学生、年轻医生们交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照搬自己老师的经验来进行学习和操作。“内科医生尤其要会动脑子。”小到一次科内临床带教课,大到迎接市级以上教学评估,他都事无巨细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不但出色完成任务,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目前,韩骏锋在海河医院的岗位上,随着时有境外输入病例,他和他的重症一队随时投入新的战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韩骏锋说,他始终没忘记当初进校门时的医学生誓言,并笑着说,希望自己多年后依然不忘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们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我为能实现当年在留言中的愿望,成为一名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并带出更多后来人感到光荣。”

  白衣勇士化身思政园丁

  穿上“战袍”,他们是舍身忘我、驰援湖北的白衣勇士;脱下“战袍”,他们化身思政园丁,在“云”端和线下登上三尺讲台,讲述亲身经历的那些动人的抗疫故事。

  他们是医生,他们也是思政课教师。

  9月8日,在第36个教师节前夕,天津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小学生天天的手绘祝福卡片。在这幅画上,天天用稚嫩的笔法写道:“您是病毒最害怕的战士!祝您教师节快乐!”打开礼物的一刻,王毅开心地笑了。

  今年40岁的王毅,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今年2月13日,他跟随天津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支援,并担任这支由160人组成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副领队。3月21日,王毅和队员们凯旋。但在武汉的38天,却永远地刻在了他们每个人的心里。

  回到天津,经过14天的休整后,队员们重返工作岗位。而王毅却多了另一个身份──思政课老师。

  为了进一步引导师生增强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今年4月,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建6个市级思政课巡讲报告团,深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讲抗疫故事 增制度自信 担报国使命”专题思政课巡讲活动。在巡讲团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还有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雷平;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等24名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毅也是其中一员。

  早在武汉支援时,王毅就利用休息时间在“云”端给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们上过一堂思政课。在这节叫做《武汉抗疫那些事》的课上,他从“武汉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新冠肺炎是一个怎样的疾病”“在抗疫一线,我们是怎样做的”“做好医疗救治工作,需要怎样的底气”以及“致敬”五个部分,讲述了天津医疗队在武汉当地积极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次尝试,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这个病毒,了解武汉当时的状况,了解天津医疗队的坚守,了解我们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正式成为一名思政课“讲师”后,王毅在工作之余开始细致梳理自己和队员们在武汉的所见所感。由于巡讲团的听众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小学生,所以每次授课前,王毅都要仔细备课。不过,当他第一次走进小学授课时,他还是发现自己讲述的东西有个别地方让孩子们理解起来有点困难。那一天回家后,他反复观看授课视频,并让自己10岁的儿子帮助自己找问题。经过多次打磨,王毅重新带着自己的抗疫思政课教案走上了学校的讲台。当看见所有孩子们都听得入了神,争先恐后地提问,王毅知道在儿子“指导”下的这次备课成功了。

  现在的王毅会根据受众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版本的授课内容,“比如医学生,我会加一部分专业的医学知识,其他大学生我会重点讲述那些能够体现我们国家制度优势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的抗疫故事,还会给大家讲讲家国情怀和青年人的担当。而中小学生,主要是激励同学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与王毅一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护士长沈悦好也是思政巡讲团中的一员。

  “当时,这位老爷爷已经憋气很严重,来到医院吸上氧气,积攒了半天的力气,开口说了第一句话‘天津的医护人员,谢谢你们!’听到这句话,我们感动极了。疫情来袭,我们打响了武汉保卫战,我们爱那里的人民,他们是有爱的人民,坚强的人民,更是英雄的人民。”这个故事经常出现在沈悦好的思政课上,不过她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案,她还会注意调整自己的语速与神态。“我希望能把武汉战‘疫’中的有关‘爱’的故事全部讲给孩子们听,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经过这次疫情,他们应该迅速的成长、成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对于自己的新身份,无论是王毅还是沈悦好,都走过了一段“磨合”期。现在的他们,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思政课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帮助学生们扣好第一粒扣子,增强制度自信,激励他们担负起报国使命。”王毅说。

  师徒结对传仁术

  “师带徒”是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师承拜师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今年3月9日,在武汉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在此援助的国家中医医疗队与江夏区中医院共同举行“中医师承拜师”仪式,江夏区中医院11名年轻医生,分别向11名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的援助江夏方舱医院的国家中医医疗队专家现场拜师,中医“国家队”火线收徒,为3月10日休舱的江夏方舱医院写下一段医界佳话。

  刚刚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磊,时任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当天他在师承拜师仪式上收徒。

  除了救治病人,还需要收徒的11名中医专家将自己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做好传、帮、带、教工作,让中医事业后继有人。

  “虽然名义上是师徒,但我们年龄相仿,相处起来更像兄弟,沟通病情、交流业务都很顺畅。”张磊说,师承拜师仪式后,除了并肩在各自岗位上从事抗疫一线工作,他们也在中西医在新冠肺炎病情治疗中的主要方式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日常诊疗乃至参与课题项目、秋冬季疫情防控等方面保持着交流。

  “当时疫情当前,张老师既是医者,又是师者,他和医疗队员们一边冲锋在前治病救人,一边躬耕杏林教书育人,非常辛苦。医疗队克服各种不便进行中医诊脉,在诊疗过程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最终交出了患者零转重、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完美答卷,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谈到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张磊所带徒弟、江夏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张茂副主任医师说。

  教学相长,相互促进。这对师徒在完成医疗救治工作和相关教学工作的同时,均积极参与医学科研工作,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日前揭晓的201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中,张磊参与完成的2项课题分别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张茂也在医院进行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近期准备申报湖北省省级课题及发表相关文章。(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