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伟大的平凡英雄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新报孙瑜 编辑:刘颖 2020-12-31 15:15:36

内容提要:2020年1月20日,海河医院收治了本市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一时间,本市各级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也成倍增加,面对患者的爆炸式激增,众多医护人员纷纷申请到抗疫一线去工作。

  天津北方网讯:2020年1月20日,海河医院收治了本市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一时间,本市各级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也成倍增加,面对患者的爆炸式激增,众多医护人员纷纷申请到抗疫一线去工作。

  他们中既有在医院发热门诊坚守的医护人员,有核酸检测员,也有坚守在现场做流调的相关人员。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工作岗位中,为全市打赢抗疫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月30日,本报开设了“面对面”专栏,把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呈现给大家,同时也传递一种精神,接续一种力量。

  坚守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红区”里24小时连轴转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医院的发热门诊也是人满为患,每天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以百位数的速度递增,使得本来就非常忙碌的医护人员更加忙得抬不起头来,大部分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红区”工作时,经常是24小时连轴转,连续工作一两天成为一种常态,连喝水都成为奢侈,身上所穿的贴身衣服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天津海河医院感染科的白大鹏大夫从今年1月20日,接诊本市首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后,就一直坚守在医院,春节都是在发热门诊的“红区”里度过。天津第四中心医院感染疾病科的一名年龄稍大的护士,自己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看到护士人手紧张,在腊月二十九那天上了20多个小时的班,一直到除夕的上午10点才下班。在病人身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了18个小时(中间每隔4小时出来休息一会儿后又再次进去),另外一位年长的护士,为了让科里的其他护士过好年,自己主动承担除夕的夜班,一直忙活到大年初一的中午才下班。

  在“红区”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带出来,手写病历、之前检查带过来的胸片等资料,都要通过扫描传送到外面,并且医护人员干活时都要戴上双层乳胶手套,这也给取血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节约身上穿的防护服,医护人员大多都尽量在“红区”里多工作一段时间,争分夺秒,把现阶段能干的活都干了,这样既能减少防护服的浪费,也提高工作效率。

  在病毒刚出现时,所有医护人员对这个病毒并不熟悉,而且对它的传染性及强度没有预判,病患会不会是超级传播者等问题都是未知数。同时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只能靠他们从实践中去摸索,给医护人员增加了感染病毒的危险系数。

  本市第一例确诊病例是一位年长的女性患者,由于一只耳朵背,听力很差,每次询问病史时,接诊的医生都要近距离与患者接触,有时几乎与患者脸对脸贴在一起。该名医生后来回忆,因为自己职责所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觉得与病毒相距得这么近,只是想尽快搞清患者的病情,尽快医治好患者。

  天津第四中心医院感染疾病科的一名医生说:“我们医院接到10名确诊新冠的患者,其中5人都是我负责给接的诊。”该名医生现在说起这件事情,还是有些紧张。她清楚地记得,1月23日那天,她上的是白班,应该是下午5点半下班,但是下午3点左右,突然来了3名患者,经过护士的鉴诊,很像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她们马上给3名患者进行拭子的检验,“第二名患者和第三名患者的拭子检验都是我给做的,第三名患者的拭子检查我给做了三次。”该名医生说,第一名和第二名疑似的患者当天就被确诊,第三名患者当天检查没有事情,转天再来,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没想到等到该名医生休息后的转天,又接到一名患者,经过检查,也是被确诊新冠肺炎。又过了一天,她再次接诊了一名确诊患者。

  核酸检测员:脱下隔离服比穿上还危险

  新冠病毒的检测主要采取核酸提取的方法,最终用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进行检测,从该病毒出现以来,天津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检测室就立即成立了5个检测小组,开始对急、难、险、重的新冠病毒标本检测,检测员们每天都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

  检测新冠病毒标本要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进行,进入实验室的穿戴,则要按照生物安全三级防护标准进行,由于会直接接触到新冠病毒,因此两层帽子、两层手套、护目镜、N95口罩、隔离服、防护服、鞋套,这些装备一个也不能少。

  “穿的时候还好说,基本上几分钟就能穿戴完毕,但脱这些装备时,就要格外注意。”一名检测员表示,因为检测完成后,衣服上都会有污染,每脱一件装备,都要消一次毒。脱外层手套、鞋套、护目镜、外层帽子,这4件装备被脱下来后,就要小心地拉开防护服的拉链,“在脱防护服时,手不能接触到外面的污染面,衣服也要尽量卷着脱,不要让防护服的外面暴露出来。”另一名检测员表示,防护服脱下来后,再摘口罩和内层手套,最后摘下里面的蓝色工作帽。这一整套程序下来,基本上就要10分钟的时间,最终这些衣物会被装进黄色生物安全灭菌袋内,放进高压灭菌锅处理。

  流调员:拉家常和换方式提问是工作的秘诀

  流调员在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前,好像并不被人所熟知,但是自从疫情在全国弥漫开来以后,流调员的工作逐渐被人们提起。流调员其实就是穿梭在各个出现疑似病例的现场,对发热人员进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记录。

  天津市疾控中心一名流调员表示,在疫情最初的阶段,他们基本上都是处于跑的状态,而且还经常“兼职”干起其他人的工作。因为人员不够用,经常一个人当好几个人在使用。

  该名流调员说,他们通常会在单位穿上隔离服,戴上一次性口罩。到达现场之后,在户外依次穿戴好防护设备。由于穿脱防护服都要在户外,所以当流调结束后,脱防护服就很受罪。“有一次流调完都凌晨5点了,她里面的衣服都是汗,脱防护服时,户外很冷,冻得手都僵了,虽然回来的车里开着暖风,但我的手还是抖了一路。”

  天津第三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说,在今年1月28日进入发热门诊之前,她一直在急诊工作,当时每天白天的急诊量达三四百人。虽然那个时候天津还没有新冠肺炎患者,但医院早就做了部署,要做到严防死守,逢人必问,不能放过一例疑似。“流调的时候,护士们要有策略地问,尽可能问出来真实情况。”护士长说,“有的患者听见‘两周之内去过武汉吗’这样的问题是反感的,这个时候她就会和他们聊聊‘最近有没有旅游啊?家里聚会多不多?有没有外地的亲戚来啊?’这个时候患者觉得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在和他们聊天,就会多说几句。”

  天津疾控中心的流调员何海艳回忆说,天津动车客车段的一次流调让她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流调从晚上12点一直到凌晨5点,何海艳和同事们共对24人进行了流调,内容包括发热人员的基本信息、发热情况、流行病学史、医治过程,以及与武汉的接触史等。

  在流调过程中,一些被询问人员不配合。何海艳说,本来发热人员就有恐慌心理,再半夜接受询问,更增加了抵触心理。她也遇到过被询问人员隐瞒了一些信息。

  “可能是我在问的过程中,对方没想到,这时我就换一个问题去引导他,可能他就会想起来了。”何海艳说,长期从事流调工作,让她对一些问题的逻辑错误非常敏感。比如她在动车客车段流调时,问一名人员,“你去过武汉吗?接触过武汉人吗?”对方回答“没有”。

  何海艳又问,“你跑哪条线啊?”这时对方回答“某某线路”,“这条线不是路过武汉吗?”面对何海艳的再次询问,对方才恍然大悟般回答,“这也算啊”。(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