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牛·天津牛】小麦科研人员时晓伟:做麦田守护者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王敬怡 姜晓龙 陈楚 编辑:孙畅 2021-02-12 08:50:37

内容提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每天吃的馒头、大饼、饺子,还有已经成为城市早餐的面包,以及时不时需要补充的蛋糕、饼干等以“快乐源泉”著称的休闲食品,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和小麦息息相关。

  津云新闻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每天吃的馒头、大饼、饺子,还有已经成为城市早餐的面包,以及时不时需要补充的蛋糕、饼干等以“快乐源泉”著称的休闲食品,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和小麦息息相关。小麦作为北方人的粮食精髓,三大谷物之首,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育种工作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同时每天也都是新的开始。”说这话的,是今年48岁,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的时晓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20多年来,与小麦为伴,用执着的精神、忘我的态度守护着麦田。

  “吃饱,吃好,在此之上,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2000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时晓伟,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到小麦育种与栽培工作,“天津土地面积少,小麦种植面积只有150多万亩地,生态气候条件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从而可以选育和种植强筋小麦品种。”时晓伟介绍说,根据小麦品质不同,可以分为弱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强筋小麦。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低,面团稳定时间较短,用其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酥脆柔软适口;中筋小麦,适于制作馒头、大饼及家庭手擀面条等食品;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较长,更适用于制作面包、饺子及机制面条。

  优质小麦短缺成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短板,制约着产业的发展。“2000年时,我国在春小麦种植区域强筋小麦品种还有很大空白。有强筋小麦品种,但品质符合面粉企业加工要求的不多。”种子资源就像是“芯片”,小麦引种在小麦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当时选用的是来自美国小麦资源CSR17。”两年来,和前辈、同事行走在田间,看着小麦拔节、抽穗、扬花、结实,仔细观察,认真记载,这些几乎成了时晓伟工作的全部。2001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评定,“津强1号”参加一年天津市区域试验,因品质优异以特用品种通过审定。

  从开始育种至今,时晓伟首创由南繁加代、穿梭育种、品质综合评价和试验示范同步进行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方法,将小麦从组配杂交组合到品系稳定的六年6代缩短为三年8代,显著提高了育种进程和新品种选育质量,但她从不满足,总是告诉自己:“产量再高一些,品质再好一些。”谈起“孩子”们,时晓伟如数家珍——津强2号、3号、4号……13号,津强系列,津农系列。

  20多年的春华秋实,时晓伟从试验地的土质、排灌水条件,试验地的设计,育种材料的统筹安排,尤其杂交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的配制,需要考虑到每一份材料的细微差别,还要考虑到两个亲本杂交后,会出现怎样的后代,“每年10月1日前及1月底前后都要完成冬小麦及春小麦的考种、试验材料的种子备播工作,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一直到6月底,是小麦育种科研人员能否选出新品种最为关键的时节。”时晓伟回忆说,“我们不像农民,天气不好时农民可以休息,但我们越是倒伏、倒春寒、干热风越要去试验田调查。”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不顾风吹日晒以及家人团聚,在澄黄的麦田里默默的忙碌着,“根据试验需求不同,每位科研人员需要进行几百甚至上千株小麦杂交,头顶烈日数次调查几千份试验材料,每一道工序,都是为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而努力。”早些年没有小麦品质分析仪器,时晓伟就和同事用牙齿咀嚼麦粒,用嘴巴检测不同品系品质优劣。

  在不断为天津小麦生产提供科研新成果的同时,时晓伟还与天津静海、宝坻、武清、蓟州区的农技推广部门合作,积极宣传小麦新品种,向麦农和农村基层科技人员讲解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麦农种植的小麦被面粉企业收购后,每吨强筋小麦可为企业节支600元左右,另一方面其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高15-30%,每亩优质麦使农民增收300元左右。很多次,时晓伟看到麦农捧着麦子说:“今年的收成太好了!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时,成为麦农知心人都是让她骄傲自豪的时刻。

  如今,一个个小麦良种成了农民的“福星”,保定、廊坊、唐山、海拉尔、呼伦贝尔,南疆等地都种上了天津的“明星”产品。这些年来,时晓伟主持和参与各级相关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4篇,撰写专著1本;取得科研成果15项;农作物新品种权4项。同时,她也是2019年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而她却依旧专注于麦田,“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坐得住,吃得苦,你的努力付出才会得到回报。”时晓伟觉得,她的性格就像她的属相“牛”一样,扎实勤恳,任劳任怨。海明威曾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向往能有所进步,我会努力向上,努力到达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科学的进步,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食物需求,还让中国人吃得更好。千千万万的农业科研人员怀揣梦想,在新领域中不断拓荒,不断走向新高度,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只要一直有动力,前进路上就不会孤单。(津云新闻记者/王敬怡 摄影/姜晓龙 海报设计/陈楚)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