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牛·天津牛】非遗传承人魏国秋:用一颗匠心让中华文化翱翔于天际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王敬怡 摄影姜晓龙 海报陈楚 编辑:刘颖 2021-02-15 11:19:00

内容提要:如今,不少游客走进风筝魏专卖店,会被店里上百种琳琅满目的风筝款式而震惊,还会被精品风筝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做工而折服。

  天津北方网讯:春天万物复苏,也是一个经常会有风的季节,随着天气逐渐回暖,阳光与和风,已经向大家高调地宣布: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童年玩的那些游戏,延续到今天仍长盛不衰的,恐怕当属放风筝了。“看似简单的小小风筝,从选材、制作到翱翔天空,凝结的是一代代风筝师傅们的智慧和心血。”今年60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做了半辈子风筝,有感而发。

  如今,不少游客走进风筝魏专卖店,会被店里上百种琳琅满目的风筝款式而震惊,还会被精品风筝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做工而折服。“风筝骨架的轧制要求横平竖直,就好比做人,持身中正才能走得长远。”魏国秋回忆道,在他儿时,爷爷魏慎行常常给他买小人儿书看,“我就爱照着小人儿书画,我爷爷看过之后感觉我画得不错,就开始教我制作风筝。”起初,魏国秋觉着做一个小风筝没什么了不起,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并没按老人教的要领做,“风筝挺漂亮,可就是飞不起来。于是回去请教家人,知道了风筝中其实还有很多道理。”风筝需要左右对称,所以一根竹条往往要从中间划开一分为二,稍微偏了一点儿,便不能平稳放飞,魏国秋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做成的第一个风筝,“那是一个瓦片风筝,方块形状的,没有平衡穗。”风筝的尾巴是平衡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没有平衡穗还能够平稳放飞需要相当深厚的技术。

  为了让风筝飞得更高,儿时的魏国秋常常会爬上屋顶,风筝飞得远,既要看风筝线够不够长和结实,还要学会看风使舵、收放自如的操作,“小孩子都爱恶作剧,那时候我总是故意和别的孩子的风筝打仗,看谁能将对方的尾巴扯掉或干脆让他们的风筝倒栽葱似地栽下来。”等到对方家长前来“兴师问罪”,魏国秋便再把自己做的风筝赔给人家,这是少年魏国秋最开心的时刻。

  扎扎实实干活,问心无愧做人,这是一代代“风筝魏”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信条,“风筝的技艺,一直传承到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那会儿,我和父亲都在工艺美术厂的风筝车间工作过。”谈及自己做风筝的生涯,魏国秋滔滔不绝,他强调做风筝需要耐得了寂寞,上世纪80年代魏国秋又拿起画笔画风筝。

  风筝的制作包括扎,糊,绘,放。魏国秋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骨架制作采用打眼扣榫结构,不见一针一线。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过去风筝多是平面的,在魏国秋的受众,风筝变成了3D形式,使其更加完美、逼真,“现在放风筝的人少啦!大部分都用做室内装饰,这样的风筝即传统又现代,单拿出来也是一件艺术品。” 

  魏国秋的父亲曾经告诉过他,“老祖宗留下的祖业,我们必须把它传承下来,不能在咱们这代失传以后就靠你了,把咱们魏家的东西传承下去。”如今,他的的确确做到了,2008年风筝魏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魏国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我们在北京一年一度的展览会上,每年带过去多少风筝就被抢购完多少,还会下补单追着要。”通过网络宣传,国内外的风筝迷都慕名找来,有买走风筝收藏的,有放在婚房装饰房间的,有拿去送礼的,各路朋友络绎不绝……每每有机会向外国友人宣传中国文化时,魏国秋心里都特别自豪,“1998年,我们受邀到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和法航联欢,我拿起三米大鹰的风筝开始放飞,风筝越飞越高,突然间,四下里竟飞来一些鸟,都围着‘鹰’ 转。在场的人们都震惊了,法航老板立即说,这个风筝我要了。当时特别有面子,给咱们中国人争脸!”当时,风筝卖出了3万元的“天价”,而这远远不是魏国秋卖出价格最高的风筝,他拿出一张“百年朝凤”真丝绢风筝作品照片,“这是一个博物馆定做的,价值20万元,我亲自手工做了一个半月。”他制作的最大的风筝是一条1000米的“千米巨龙”,“这个风筝是我当年为了北京申奥成功特别创作的,如今也已经被博物馆收藏了。”

  为了迎接牛年的到来,属牛的魏国秋还专门制作了以牛年为主题的风筝作品“牧童骑牛”,在小小的工作室内,“任尔斗转星移,我自岿然不动”,魏国秋满怀着对风筝的热忱,埋头苦干,沉心静气,“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向往传统艺术,只要喜欢并努力去做,我会把技艺毫无保存地传授。”魏国秋说,文化传承者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执着,“用一颗匠心呵护着国家瑰宝,使得中华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津云新闻记者 王敬怡 摄影 姜晓龙 海报设计 陈楚)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