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印记:元宵节情话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津云·宝坻融媒工作室 编辑:李彤 2021-02-26 11:08:00

内容提要:正月是农历开年之月,也称元月。而正月十五是复始之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在古代把夜称为“宵”,因此,把正月十五称作元宵节。元宵节既是对春节喜庆欢愉的延续,是家家户户圆圆满满的幸福,又是春季万物复苏的跨越,是展望美好未来的象征。

天津北方网讯:正月是农历开年之月,也称元月。而正月十五是复始之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在古代把夜称为“宵”,因此,把正月十五称作元宵节。元宵节既是对春节喜庆欢愉的延续,是家家户户圆圆满满的幸福,又是春季万物复苏的跨越,是展望美好未来的象征。

元宵节是美好的。这份美好因为两千多年来的传承,因为各个朝代积淀的厚重与久远,因为美丽传说的演绎与沿袭。口口相传至今仍有无数有关元宵节的动人故事和风俗亘古流传下来,而被我们不能忘记的风俗就是元宵节那天吃上一碗温热圆润香甜的元宵。

对着窗边的清月,嘴巴里含进一个香软的元宵,二八少女退却了一层青涩,多了一份懵懂的情愫。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清澈的心湖,让人生最美的波荡漾在嫦娥舞袖间。这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与富饶,因为和平的安宁和静好。

虽然元宵节的风俗上下传承了两千多年,但并不是哪个时代都可以幸福地对明月品元宵。在我记得住事的时候,正月十五那天的饭食与平常的日子一样。与往日不同的是,正月十五那天下午,与我家一河之隔的舅姥爷就会骑车把母亲和我还有哥哥接到太姥姥家。因为太姥姥那个村子已在村子中间的空地上搭起了高高的戏台,以唱大戏的方式庆祝十五。

那时我是不懂这些的。只知道好多人围在戏台周边,唱戏的人画着彩妆,一招一式一腔一音带给我新奇和神秘。我从未看过那么多人的聚集,从未看过那种花花绿绿的奇特的服装。一晚唱罢,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童趣之外,我住的小村一年到头从未有啥改变。因此,那些年的正月十五我并不知道跟元宵节有啥关系,但知道正月十五跟太姥姥村儿唱大戏有关系。我盼望着正月十五住到太姥姥家瞧热闹、看大戏。在看大戏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元宵”这个词,忘记了它出自哪部戏,只记得戏里说“元宵”是好吃的东西。

那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中午,母亲用小火把锅烧热,在热锅里撒进两小瓢不白不黄、虾米酱一样颜色的面粉,用铁铲子均匀摊开,仔细翻炒。我问母亲:这是啥?母亲笑答:黏面子。母亲说要给我们做好吃的。我想帮忙,但插不上手。站在一旁看母亲一个人忙。母亲把黏面子炒了一会儿,用开水和好。又把一大捧生花生去皮炒熟、压碎,和红糖掺和一起。母亲揪起一小团黏面用手掌心拍成饺子皮一样的圆形,舀起一勺子花生红糖当馅儿,一捏一搓,在面板上沾点干面,一个圆溜溜的东西就做成了。母亲说这叫元宵。正月十五是吃元宵的日子。看,我包了半盆子元宵,好好解解你们的馋。

在母亲刷锅、我抱柴的时候,8岁的小弟馋虫泛滥,趁母亲不注意从盆里抓起两个生元宵就跑,边跑边放进嘴里,“呸”,只咬了一口,小弟就啐在地上,嘴里直嚷:不好吃、不好吃!比小弟大几岁的三弟连忙捡了起来,把生元宵掰开,一口把里面飘着花生香味的红糖敛进嘴里,吧唧吧唧冲着小弟笑嘻嘻。小弟小老虎一样扑上来和三弟抢。母亲赶紧点火添水烧开,元宵下锅后,满院子都是混着花生红糖还有一种清新的香甜味道。小弟和三弟松开互掐的双手,目光探进锅里。元宵熟了。母亲把元宵捞进碗里,嘱咐我们,元宵不能吃烫的,要晾温了再吃,不然会把胃口烫坏。在屋里,弟弟们等不及端着碗去院里晾凉。

熟透了的元宵趴在碗里,一个粘着一个。筷子夹不到碗边儿红糖馅儿就跑了出来,要把嘴巴伸进碗里接住吃。可真香!弟弟们吃得满嘴红糖汁。小弟把整个元宵往嘴里塞,嚼了两口就不再动,原来元宵贴到了小弟的上牙膛上,这可把我们逗坏了。

此后至今,年年正月十五吃元宵。从自己种黏高粱、黏玉米、黏谷子,自己打黏面自己包元宵,到后来各大超市买元宵,袋儿装的、散装的,超市门口现场做的。元宵馅儿也从花生红糖发展到各种鲜花、水果、坚果、肉类等多种多样。

多少年了,元宵节的寓意从未变过。它是新年伊始的甜蜜开端,是农人们挎着农具勤耕细作的铺垫,是欣欣向荣的展开,是对多情春雨的召唤,是生命成长的蜕变与期待,还有绵绵不绝的情与爱。(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