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津沽典藏|杨连弟挎包的旧与新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日报刘雅丽 编辑:刘颖 2021-05-19 09:26:00

内容提要:抗美援朝英雄杨连弟牺牲70年间,他登高修桥的身影镌刻在了历史丰碑上,他用血肉之躯谱写“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壮丽战歌,在中华大地经久传唱。

天津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军用挎包,它是杨连弟生前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工具包。包长33厘米、宽25厘米,布面满是尘垢、渍迹斑斑,却是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抗美援朝英雄杨连弟牺牲70年间,他登高修桥的身影镌刻在了历史丰碑上,他用血肉之躯谱写“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壮丽战歌,在中华大地经久传唱。

  天津博物馆收藏着杨连弟的一件军用挎包,包长33厘米、宽25厘米,布面满是尘垢、渍迹斑斑,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这是烈士生前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工具包,非常破旧,可见它的‘出勤率’极高,出入场合极其恶劣。”天博历史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郭辉说,别看它破旧,却是国家一级文物,伴随主人屡立奇功,极为珍贵。

  “千条万条,铁路运输第一条。”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响亮口号描述了保障后勤运输线的重要性。70年后,这件军用挎包无声讲述着那场战争的残酷和英雄无畏的故事。

  杨连弟,1919年生,当过学徒、电工、鞋厂佣工、三轮车夫等,生前系原铁道兵某团一连副连长。1949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同年,解放军挺进大西北,被陇海路西段的天险8号桥拦住了。当时大桥被炸得只剩几座40多米高的桥墩。“8号桥入云端,上桥如上天,8号顶8号顶,摔下来成柿饼。”这个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说明了修桥的艰险。抢修期间,杨连弟机智勇敢,他创新工作方法,成功攀上当时全国最高桥的桥墩,为工程施工迈出关键一步,在完成大桥抢修任务中作出重要贡献,获得“登高英雄”称号。转年,“登高英雄”奔赴朝鲜前线。

  挎包为证,朝鲜战场上,杨连弟战功卓著,出生入死──

  1950年底,交通要道沸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断,物资运输成难题。大桥修复刻不容缓,关键时刻,杨连弟带组承担起桥梁起重任务。白天敌机盘旋,工程只能摸黑干。时间流逝,进展缓慢,大家心急如焚。杨连弟爬到山头观察发现,敌机虽然轮番轰炸,但隔一段时间才出现,何不利用这段时间间隔抢修?他向上级请示后开始和战友们白天作业。敌机来了就躲,敌机走了就上,战士们机动灵活抢修,效率大增,任务提前完成,使得物资通过大桥及时运达前线。

  1951年,所在连抢修龙津江大桥,杨连弟不惧枪林弹雨,登高取下桥梁枕木40多根,解决了工程材料急缺难题。同年,清川江大桥被洪水冲毁,杨连弟创造“钢轨架浮桥法”,使大桥顺利通车。

  1952年5月15日,时任副连长的杨连弟再次查看清川江大桥时,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发生位移。就在他指挥战士准备移正钢梁时,一枚炸弹爆炸,弹片击中他的头部,“登高英雄”壮烈牺牲。英雄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195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挎包见证历史,承载了‘最可爱的人’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郭辉说,挎包虽旧,且包带已脱线,但英雄精神历久弥新,永远激励后人。(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