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 | 做好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 编辑:刘颖 2021-11-01 09:48:00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实施3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推动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其理念依据、现实影响是什么?对当前和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实施3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推动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其理念依据、现实影响是什么?对当前和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强调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2017年5月

  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

  2018年3月

  天津《双城中间规划管控和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2019年10月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公布。

  2021年2月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18—2035年)》公布。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2035年)》公布。

  ● 经过3年多建设,一座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 绿色生态屏障划分为三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449.3平方公里,占61%;二级管控区148.7平方公里,占20%;三级管控区138平方公里,占19%。

  ● 从2018年到2021年,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面积占比提升到64%,成规模区域已有20多处,面积150多平方公里。

  ● 与2017年相比,2020年绿色生态屏障区平均气温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天津城区东南部城区下降0.2℃至0.4℃,湿度增加2%至3%,有效阻断了“超大热岛”和“超大千岛”的形成。

  ● 与2018年相比,2020年碳汇能力增长15.4%,达到约15万吨/年,为我市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 到2035年,绿色生态屏障蓝绿空间面积占比将达到70%,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30%,地表水主要指标达到Ⅳ类,局部达到Ⅲ类,生态和农业用水量达到3.21亿立方米/年,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专 家:

  靳方华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颜晓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秉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

  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再生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教授

  主持人:

  王伟凯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科学理论指引 建设美丽天津

  主持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天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性工程,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这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津沽大地扎实实践有什么理论和现实意义?

  靳方华:实践需要思想的指引,思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市委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结合天津实际,布局实施“871”生态工程,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引领天津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充分体现了政治担当、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立意之远、规模之广、力度之大、进度之快,是天津城市发展历史上罕见的,3年多的建设成就和广泛影响、长远效用已初步显现,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真理性、人民性伟力,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颜晓峰:天津从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系统构建生态格局。这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天津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北连接通州,向西南连接雄安新区,构建起环首都东部屏障带。目前,通过水系连通、水环境治理、植被复绿、拆迁修复等行动,生态斑块、基质、廊道及各类要素得到保护修复,生态功能得以恢复,构建起了“林田水草、河湖湿地”的生命共同体,满足了生物多样性需求,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天津市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底。

  当前,我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的生动实践。天津市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禀赋,贯彻“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原则,统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良好,屏障区森林、湿地、草地、耕地等储备和发挥碳汇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支持。同时,绿色生态屏障区坚持挖掘绿色、科技和人文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以绿色业态引领转型发展,将生态效益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发展与保护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现代化与绿色化的统一。

  刘秉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区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京津冀地区集聚着大量重化工业和高污染行业,一直是环境污染的“高发地” 和“重症区”,并且人口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0%,属于人口分布的密集区,使得该地区容易形成“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复合性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水资源和大气污染也一直是困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生态问题,因此,努力构建好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携手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对于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再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之初,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关停小乱散污企业,决策者需要胆识;习惯了传统发展方式和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把寸土寸金的建设用地转为生态用地,执行者需要魄力;面对资金压力,实施者需要招法;面对部分干部群众的担心、疑惑甚至不理解,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需要魄力和定力;面对触及群众生活习惯和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才能顺利开展、目标才能实现。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散乱的旧池塘变成了连片清澈的湖面,废旧荒地和厂房变成生态绿廊,万亩高标准稻田正待丰收,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形成,成为天津乃至京津冀地区重要生态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显现。这是市委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益探索,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双碳”目标,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作为。

  转变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对天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和启示?

  靳方华: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我市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从根本上终结了近几十年来天津生态系统破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速度缓慢的趋势,彻底改变了城市“摊大饼”粗放扩张的旧模式,坚实构建起天津城市“双城”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有效开辟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力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和营商环境,扎实建立起人人共享和惠及后代的宜居生态,稳固开创了生态业态和谐共生和良性共进的发展势态,也书写出对外传播、对话世界的精彩天津故事,充分展现京津冀生态体系建设的天津作为和筑牢首都绿色屏障的天津担当,表明天津已经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迈上了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掀开了创造天津发展新辉煌的新篇章。

  颜晓峰:为城市“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也是一种战略远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城市整体发展上要注重合理空间布局,要有“留白”意识,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绿色生态屏障立足自然地理条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把大量建设开发用地转为生态用地、划为“留白区”,促进绿色生态屏障发挥生态效益,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经过努力,绿色屏障内热岛效应明显减弱,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热岛的发展被阻断,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走“紧凑城市、精明增长”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实现生态修复,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倒逼绿色转型升级。2020年天津市碳汇能力增长了15.4%,屏障区近19万亩林地,每年可产生15至20万亩森林碳汇,还储备了湿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汇能力。屏障区内水资源条件得到恢复,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更加清洁,农业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北方鱼米之乡”重现眼前,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得到发展。屏障区建设以高端、智能和绿色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培育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屏障区建设注重挖掘文旅资源,打造“文旅+”模式,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会展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建设绿色高端服务业示范区。

  刘秉镰:从生态空间上看,滨海新区连接环渤海地区生态保护带;北部和北京市通州区打通,进一步往北连接了河北省承德市;西部紧邻河北省白洋淀和雄安新区,可以形成北京市东侧的生态安全屏障。从产业构成来说,我市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钢铁产业,这也导致其经济增长呈现出粗放式格局,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比重较高,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而我市需要积极参与到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的构建中,通过在北部建设生态保护区,在中部和西部建设生态湿地保护区,形成区域生态屏障以及多条水系的生态连廊,从而与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网络实现全面对接和有机融合,构建起环首都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带。

  通过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可以构建起与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绿色产业链体系,不断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张再生: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彻底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难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路径是通过绿色技术体系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达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不仅优化了京津冀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加强了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而且扩大了环境容量,有效缓解了京津冀生态空间不足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协同提升。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以规划的刚性引导规制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将水系和湿地连通、生态保护与修复、蓝绿空间提升、生态宜居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天津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有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获得根本性提升。通过“一市双城”的空间结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实现城市在新的发展格局下的完善和提升,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新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塑了城市空间布局,成为天津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代表作。

  实现共建共享 增进群众福祉

  主持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对于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体现在哪些方面?

  靳方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普遍要求和基础保障,是人民群众整体与个人、长远与现实利益高度统一的重要基点。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主要标志的“871”生态工程,立意远大,规模浩大,力度强大,从根本上改变天津的生态环境,必将给全市人民群众带来广泛的环境舒适感和生活幸福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根本利益和天津持续发展的长远大局。我们要全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员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全力支持生态工程建设,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美丽天津。

  颜晓峰:“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直接体现。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按照系统工程思路,依照“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及“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推进生态保育区生态功能恢复,津南咸水沽湾、双桥河湾、海河生态芯、古海岸湿地绿廊(中段)、西青绿廊等地已初步呈现出“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景观。这不仅有利于降温增湿、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构建生态群落,有效调节了小气候,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更美化了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生态福利。同时,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保留乡村风貌,春天看花、秋天吃果,纳凉散步,让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生态产品、生态福祉具有公平性、普惠性,并非局限于“代内”共享,还要实现“代际”共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不仅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满足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为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提供源泉、奠定基础。不仅为未来发展留下了绿水青山,同时又留下了发展绿色农业、先进制造业的经验和基底,为进一步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福祉提供源泉和支撑。

  刘秉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所形成的天然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以及多条水系的生态连廊,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总量,还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得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除此之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能够带动京津冀地区的绿色生产意识,使得生产过程和生产出的产品更加绿色,促进了居民所处生产环境的改善和食品安全质量的提升。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高了京津冀三地居民和各生产主体的环保治理协同合作意识,避免了“污染转移”行为的发生,提升了京津冀区域整体居民的福利水平。

  张再生: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胜过金山银山。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活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屏障建设将城市中原有碎片化的斑块林地,联网成片,以环贯通、以带连缀、以楔集聚,形成各林种相互协调,多层次、多品种、多色彩的生态林地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幅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空气中的含水量,对区域内大气的“降温增湿”效果逐渐显现。绿色屏障区建设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居民“休闲地”、网红“打卡地”。 (供图:记者 吴迪 刘玉祥 姚文生)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