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城 日新月异 ——见证“城”长·喜迎新区第四次党代会召开系列报道之一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滨城时报 作者:梅传众 尹娜 陈曦 编辑:张晶晶 2021-11-30 15:14:17

内容提要:连日来,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越来越多的候鸟驻足新区歇脚。根据统计,约有281种40万只候鸟来到滨海新区。“良禽择木而栖。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成为鸟类迁徙歇脚之地。”近几年,北塘街道宁车沽北村逐渐成为“候鸟天堂”,北塘街道工委书记续光十分感慨,“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到北塘观鸟成为一种新时尚。

塘沽森林公园

  编者按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起步之年的年终岁尾,我们即将迎来滨海新区第四次党代会,为新区发展擘画新蓝图、增添新动力。

  回顾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滨海新区乘十年开发开放之势,聚焦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建设目标,强功能、优环境、补短板、惠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区委三届十二次全会,贯彻市委、市政府“双城”战略部署,作出了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的重大决策。围绕“滨城”建设目标,坚持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五大战略”,实施民生福祉、文化繁荣、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四大工程”,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滨城”建设蹄疾步稳。

  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将陆续推出见证“城”长·喜迎新区第四次党代会召开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新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鼓舞和激励全区人民发扬滨海奋斗精神,为加快建设美丽“滨城”,打造“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而接续奋斗。今起,推出第一篇《生态之城 日新月异——见证“城”长·喜迎新区第四次党代会召开系列报道之一》。

  ■ 滨海新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新区通过实施大气环境保护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生态与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四大类共计214项工程,总投资约466.53亿元,从源头上建设良好环境

  ■ 五年来,新区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7年的29.5%提高到2019年的32.1%

  ■ 截至“十三五”末,生态城累计建成绿地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68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全部完工,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天津北方网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初冬时节的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岸边芦苇丛生、草木丰茂,水面上群鸟翱翔、自由觅食,蓝天白云,充满着诗情画意。

  连日来,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越来越多的候鸟驻足新区歇脚。根据统计,约有281种40万只候鸟来到滨海新区。“良禽择木而栖。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成为鸟类迁徙歇脚之地。”近几年,北塘街道宁车沽北村逐渐成为“候鸟天堂”,北塘街道工委书记续光十分感慨,“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到北塘观鸟成为一种新时尚。与我刚到北塘街道工作时相比,这里过境候鸟种类和数量大幅增长,每年都有几千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这里栖息、筑巢、繁殖幼鸟。我们还曾观测到火烈鸟等珍稀鸟类,十分美丽。”

  候鸟云集成为滨城一张闪光的生态名片。滨海新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新区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底色”,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建设蓝色海湾、河湖联通、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加快构建生态格局,实现治污增绿降碳协同推进,绘就水清岸绿、天蓝海碧的美丽环境。

  环境治理 彰显信心决心

  近几年,“滨海蓝”在网友的朋友圈频频刷屏。“现在,当你漫步在滨城的临海公园时,看到的是清澈的海水、成群的鸟儿、游人如织的景象。”“水清了,岸绿了,离去的鸟儿又回来了,说明环境越来越好了。”“滨城美如画,是我的第二故乡。”……家住生态城中加生态示范区的田悦只要步行5分钟,便可在绿意盎然的美妙场景中吹海风。她说,这里环境很宜居,现在出门就是公园,每逢周末都会带孩子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散步、跑步、骑车……带上好心情去体验绿色,感受生活的美好。五年来,生态城几乎每年都有公园或绿地落成,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超过50%,形成了显著的生态城市“第一印象”,让她感到十分舒适。

  生态宜居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建设生态型新城区的决心与信心。滨海新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新区将此作为奋斗目标,着力开展环境治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通过实施大气环境保护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生态与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四大类共计214项工程,总投资约466.53亿元,从源头上建设良好环境。2018年,新区出台“1+8”《滨海新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及渤海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三年攻坚战。2019年,新区又制定《滨海新区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作战方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计划、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计划,全方位在蓝天、碧水、净土、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方面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临海城市,新区与海洋和谐相处,共荣共生。新区大力开展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深入落实“河长制”,以控制陆源污染为重点,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几年来成效显著。

  目前,12条入海河流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40个百分点,实现“清零”,消减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滨海新区还制定渤海综合治理强化作战计划和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如今的滨城,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7.9%,比2017年提高62.9个百分点,在环渤海地区改善幅度最大。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开展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评审,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此举将对改善渤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看护好东北亚鸟类重要栖息地产生积极作用。一幅“天蓝、水清、土净”的大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绿色经济 彰显产业发展勃勃生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五年来,新区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7年的29.5%提高到2019年的32.1%。在清洁生产审核方面,“十三五”期间,新区共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企业123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320项,节约标煤16.76万吨,节水约1000万立方米,节电约7000万千瓦时。节能降耗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新区全面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提高煤炭使用效率,推动节能技术改造。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耗煤15家企业完成控煤目标。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燃煤锅炉整合关停,大港电厂、北塘电厂、北疆电厂全部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及烟气冷凝脱水深度治理。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做到清洁取暖。

  今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这是天津港集团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最新重大成果,成为以全新模式引领世界港口智能化升级和低碳发展的中国范例。绿色港口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滨海新区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理念。五年来,滨海新区坚持构建绿色港口指标体系,大力推进运输绿色发展,深挖“公转铁”运输潜力,通过实施加快推进替换新能源公交车辆、优化交通疏导、推动货车限行等举措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近日,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DW智慧工厂(三期)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年产25GW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智慧工厂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智慧化制造方式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光伏产业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产业版图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早已成为重要支柱。滨海新区以政策为保障、以高端产业为支撑,发展低碳经济,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新区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 支撑滨城高质量发展

  在滨海新区的绿色发展中,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之路无疑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作为滨海新区绿色发展的缩影,从海绵城市、社会管理再到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城的一系列成型经验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基础。被称为世界“生态城之父”的艾洛·帕罗海墨教授也曾表示:“不是说一个生态城就能拯救全球,但中新天津生态城会带来更多的生态城市。”

  五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生活的新样板。截至“十三五”末,生态城累计建成绿地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建立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成全球首个高层被动房,成为北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68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全部完工,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通过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固体废物智慧化管理,开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国际合作新模式,空气质量始终位居全市前列,盐碱地改良经验全市推广。通过深入实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优化升级,强化各项指标的引领性和约束性。国家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即将全面建成。进入“十四五”时期,生态城将全面推行2.0指标体系,做实做细无废城市、海绵城市、盐碱地治理等发展策略,实现生态城市内涵升级、标准升级、技术升级、规模升级和示范升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沿循“低碳—超低—近零—净零”的减碳路径,着重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两个领域打出品牌,打造一批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岛等示范单元。

  与此同时,在新区绿色发展中,推进“双碳”工作的生动实践正在全面展开。在保税区,全部530家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358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垃圾做到应收尽收、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在社会生活中,新区积极推行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如大力推广海铁联运、“公转铁”模式,大力发展轨道交通,B1线、Z2线、Z4线项目加快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建成各类汽车充电桩5460个,投运新能源公交车862辆。全部完成5.5万户冬季清洁取暖散煤治理,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在推进“双碳”工作的生动实践中,让百姓居住环境又有了质的提升,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到2025年,新区将努力达成‘633’目标,让美丽滨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湾更美、环境更宜居、生态更美好,擦亮生态宜居现代化滨海生态底色。”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海英表示。(津云新媒体编辑张晶晶)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