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自觉排队走上转盘、机器自动配出营养均衡的饲料、棚舍的风扇与喷淋系统在高温时自动开启、脚环自动记录奶牛走路步数观测身体是否健康……在距离天津市区仅有40公里的天津百圣奶牛养殖公司的车间里,这些颇具智慧色彩的场景十分常见。在天津发展都市畜牧业本就是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守护好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也努力让市民端稳“奶瓶子”,着力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这背后,牛棚里的超级“奶爸”——李士刚用“一亩地”给出了答案。(文/王敬怡 图/姜晓龙 设计/陈楚)
“天津从1951年就开始发展奶牛养殖产业了,那时候我们有红光农场、红旗农场……”天津百圣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士刚回忆说,1983年亲戚从农场里买了几头牛,“养了奶牛,日子过得挺红火,我就想毕业后也养奶牛。”正是有了这个想法,让他在20年后当上了“奶爸”。李士刚说,2003年他靠6头牛起家,“那时时兴奶牛养殖小区,我就从村里承包了8亩地,购置挤奶机,吸收附近20多个散养户,一起用机器挤奶。”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各家各户养牛的观念不同,连最基本的饲料都无法统一,虽然人力成本和卫生问题解决了,但质量始终参差不齐。”
2013年,他以高于市场价2000元的价格收购了散户的1400头牛,成立了百圣奶牛养殖公司。10年间,李士刚已经拥有4000多头牛,百圣、蕙牧两个养殖公司,“每天鲜奶的产量在55吨左右,冬天会多一些,80吨。我们现在长期为蒙牛、光明等企业供奶,产品已经覆盖了京津冀。”
如果给“奶爸”作个画像,大概是“日夜奋战,满眼黑白花。”这让李士刚感触颇深。在养奶牛上走了不少弯路,李士刚也曾尝试着给奶牛听听音乐看看能不能高产一些,“我觉得没什么用,也没得到科学证实,其实我觉得牛需要安静,减少人牛接触,很大程度减少了奶牛的应激。”
想要减少人与奶牛的接触,势必要走出一条全智能化道路,“一是将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奶牛更舒适,更高产量和更优质的牛奶也随之而来了。”如今自动化的百圣60头牛只需要1个人管理,比全国水平高出了30%。
自动的降温喷淋与风扇、全机器人TMR饲喂机、永不停歇的挤奶转盘、自动感应无闪频的灯光、智能脚环、牛粪自动清理、水槽加温系统……一座以奶牛为主的智慧牧场跃然眼前,但智能化远不止如此,背后还藏着一个个“惊喜”。
在李士刚看来,奶牛是聪明的,“它会先满足自身的需求,再泌乳。”这过程中营养、舒适、防疫缺一不可,“以前喂食都拿大铁锹铲,奶牛总生病。但机器不会骗人,牧草、苜蓿、麦麸、秸秆……所有的营养物质都精细到1公斤,出错就会预警,做到每吃一口粮,营养都是均衡的。”此外,专业的营养师每15天也会调整一次配方。
奶牛的质和量都有了提升,美好生活才会来临。如今每头牛每天产奶量达到38-40公斤,除去60天干奶期,每头年产奶11.5吨,超过了全国8.3吨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这里奶牛产的奶每百毫升含蛋白质3.4g、脂肪3.8g,远超国标的蛋白质含量2.8g、脂肪3.3g。
不仅如此,李士刚还承包了小王村及周边的2000多亩地,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地里种上小麦和玉米,玉米和麦秆直接可以用作饲料,小麦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直接卖到市场上去。”不仅如此,牛粪通过固液分离的方式,沼气用来发电,沼液和经过加工的固体可以当做肥料反哺还田,“土地越来越肥沃,没有了板结的现象。”陈咀镇副镇长段瑞成说道,种养结合的模式带动了周边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乳业、种养加生态循环为周边村民们带来了致富新途径,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收入有了保障,村民还可以来牧场或者到市区就业,土地租金加劳务工资,过上好日子不成问题。”
奶牛养殖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士刚看在眼里,“现在奶牛养殖业已经100%达到全程机械化,种养结合达到了70%,就连在天津500头以下的散养户也越来越少。”目前天津有50多个中型牧场,奶牛存栏达100000头,“天津的奶牛养殖智能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些年来,李士刚接待过不少本地、外省市,乃至日本、韩国的同行前来交流。
这几年,武清区建立了武清养殖信息平台,信息涵盖全区56个奶牛场和29个镇(街)全部养殖场户,涉及各类养殖畜禽近2000万头只。同时引进7套以色列Afikim系统,对奶牛发情监测、围产期奶牛问题早期监测、挤奶工操作监控和挤奶设备变化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很好的评估。
作为土生土长的陈咀镇大旺村人,李士刚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爱,“以前也有外省市邀请我到那边开养殖场,但我拒绝了。”李士刚计划着5年内可以扩展到8000头奶牛,承包土地达到10000亩,“让更多人尝到‘天津味道’。”(津云新闻记者王敬怡 摄影姜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