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社长郑庆东:立足学用结合,做强深度报道,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郑庆东 编辑:付勇钧 2022-05-08 09:44:29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近两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局面下,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旗帜方向和深耕沃土。

郑庆东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近两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局面下,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旗帜方向和深耕沃土。

经济日报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及时跟踪报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和重要阵地,是经济日报最重要的职责。一年多来,我们围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精心组织开展深度调研,接续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三大系列报道,生动反映地方、产业、企业如何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开拓创新的能力本领,如何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取得成效,形成了“三驾马车”的深度报道格局,生产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收获了各界广泛好评,也使人们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指导实践中彰显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有了更直观感受,对其科学真理性、强大生命力有了更深刻认识。

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上见成效。“学用结合”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也是主流媒体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论。

1 深入挖掘习近平经济思想打造的经济报道“富矿”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条件下,创造性的实践突破与重大的理论创新相辅相成,统一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实践特征、问题导向意识,为经济新闻报道打造了一座“富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考察调研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频频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坚实的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从广东深圳莲花山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太行深处访贫问苦到中关村里了解前沿科技,从云南洱海督促保持绿水青山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国企改革……考察调研的过程,是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的过程,也是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过程。在问题中把准社会脉搏,在解题中认识发展规律,双脚的一步步丈量,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一步步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围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始终放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规划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战略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体现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而言,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标注了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业发展的磨刀石。新时代的开创,新思想的诞生,本身就是在扎根现实土壤、回应实践需求、回答时代课题中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看到,无论是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论断,还是作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无论是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政策方略,还是制度建设上补短板、强弱项,都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事”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对“求是”坚定而执着的追求,体现出唯实务实的思想品格和直面矛盾的政治勇气。正是在“实践—认识—实践”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在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彰显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经济日报把深度调研报道作为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各地区各领域生动实践的有力抓手。各地各领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推进怎样、效果如何,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调查研究最有说服力。经济日报开展“三驾马车”的深度调研报道,就要求采编人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地方,深入企业行业,用心真听、真看、真感受、真调研。短则一周,多则十日,不搞清真实情况不罢休,不弄懂实际问题不收兵,以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调研结果,挖掘各地各领域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在已刊发的33篇深度调研报道中,“镇版”“刷屏”之作接二连三,累计收获了逾20亿次的全网传播量。这也证明,在“人人都是传播者、随时随地能发声”的时代,只有摒弃浮躁之气、远离喧嚣之风,不随波逐流,不浅尝辄止,用深度调研凝练成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才是走正途、行大道。

经济日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专栏推出以来,已先后刊发多篇深度调研报道。图为2021年9月15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同志(中)带领采访组赴浙江省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采访。

2 在践行“四力”中凸显深度调研多维度

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经济日报编委会提出“深度立报”方针已见成效,形成了深度调研“三驾马车”的报道格局:2021年1月13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推出开栏之作《佛山典型》;2021年11月2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专栏推出首篇稿件《臻至破危》;2021年12月13日,产业调研推出第一篇报道《煤炭问题调查》。短短一年多,深度调研报道共刊发重磅文章33篇。这些深度调研在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经济日报宣传工作的新亮点。

经济日报高度重视深度调研报道,力争每一篇都是精心打磨的万字长文,每一篇都是精品佳作,凸显深度调研的多维度。

(一)谋篇布局心怀国之大者,政治站位有高度。经济日报深度调研报道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一刻也不偏离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条鲜明主线。地方调研,主要聚焦各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尤为重视的主题;产业调研,集中追踪粮食问题、耕地问题、种子问题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牵挂、反复过问的话题;企业调研,也均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关注且亲自调研过的企业。经济日报深度调研始终突出思想主线,充分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全局的科学引领,对经济社会发展难点堵点的精准把握,对做好当前形势下经济工作的有力指导,让每篇深度调研都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各地各领域生动实践的精彩注释。

(二)始终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新闻采访有厚度。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只有全面、细致、深入、扎实的采访,才能不断积累素材的厚度、认知的厚度,进而凝练成作品的厚度。经济日报深度调研的厚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研时间长,每篇调研报道采访时长不少于一周,在“新闻产品成快消品”的当下,这是不多见的。二是骨干记者多,调研报道大多由一名编委会成员领衔,同时抽调业务骨干、地方记者站力量参与,集中优势兵力,深入扎实采访。三是调研深入,数百米深的地下矿井、寒风猎猎的大漠深处、火热繁忙的生产一线、生机盎然的黑土地上……都留下调研组成员求“深”若渴的印记。如《威武祁连》采访,就由多名记者辗转2000公里,历时9天采访完成。这在经济日报深度调研中,是一种“常态”。

(三)坚持深挖一点多想一层,理论思考有深度。思考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与高度。深度调研报道既要扎得进去,获取第一手真实、鲜活、厚实的素材,又要跳得出来,以客观、理性、深度的思考,发现共性问题,剖析各方实践,总结普遍规律,提供全新视角。如此,报道才能好看、耐看,值得反复看。比如,《顺德再造》就以经济日报持续30年关注顺德经济社会发展为引子,解剖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改革先锋顺德为何壮士断腕决意“村改”,“村改”如何突破,怎样闯关,做对了什么,等等。稿件刊发后,顺德区委印发参与“村改”干部人手一册,用以指导推动工作。又比如,《一重重生》聚焦中国一重这个老央企的新改革,精准把握改革的重点、痛点、难点和突破点。稿件刊发后,有关专家发文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这是看到的最好的典型报道,也是最好的国企典型通讯。”

(四)秉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提炼观点有锐度。信息爆炸时代,有锐度的观点就是稀缺资源。观点从何而来?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剖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来。经济日报深度调研报道尤为重视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抓住问题不放,最终是为化解问题、亮明观点、求解答案。以产业调研为例,目前刊发的产业报道有《煤炭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种业问题调查》《四问冰雪产业》等,仅从题目就能看出明确指向。如何攥紧中国种子?如何端稳中国饭碗?《种业问题调查》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中国种业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没完全建立等问题。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86岁的著名玉米育种家程相文说:“经济日报的文章分析了种业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做强种业的建议,很有指导意义。”

(五)稿件精心打磨反复修改,文本写作有靓度。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稿件莫不是精心雕琢、用心修改的结果。新闻作品一经发布,或白纸黑字难以再改,或网上热传广受关注,我们理应对文字、对文章心存敬畏,力求最佳。经济日报动辄上万字的深度调研报道,更要求文字必须有吸引力、感染力。因此,30多篇深度调研报道,每一篇都是精心打磨,反复修改,有的数易其稿。《正泰正青春》从初稿到终稿,经历一月有余,前后大的修改就有三次。经过精心修改、反复打磨,最后版本的内容与初稿相去甚远。正是这样脱胎换骨、大刀阔斧的优化,刊发见报稿件的文字才更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六)打通融合报道多个环节,作品传播有广度。以融合推广为推手,着力提高融媒产品到达率、传播力,将优质内容高效、及时、精准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应是深度融合时代媒体操作的“标配”。经济日报打通融合报道全流程,一是抓关键平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把手工程,经济日报编委会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加强与主流平台“学习强国”和流量平台“今日头条”的合作对接,为巩固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抓融合改造。顺应差异化、分众化传播趋势,针对不同平台特点和不同受众关注点,以深度融合报道内容为蓝本,进行融合改造,创新话语体系,优化呈现方式。三是抓融合推广。经济日报专门成立融合推广办公室,负责推广深度融合报道等优质内容,研究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对接不同平台内容需求,并据此制定不同的推广策略与方案。《鄂尔多斯重塑》3.2亿、《先锋沈阳》2.2亿、《宜昌蝶变》1.3亿、《臻至破危》1.96亿……动辄破亿次的全网传播量,正是上述措施高效、有力的明证。

图为2021年6月16日至6月18日,经济日报连续三天刊发“齐鲁不凡”系列调研,分别为《诸城“创”道》《寿光“植”造》《潍坊“画”卷》。

3 做优做强深度调研是提高宣传水平的重要抓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多来,经济日报狠抓深度调研报道,无论是从总量看,还是从效果看,在经济日报发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2022年3月,经济日报将优秀深度调研报道集结成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一经面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一周之内加印超4万册。

总体而言,经济日报的系列深度调研报道,营造了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良好氛围,发掘了一批各地区、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度思考调研能力的采编人才,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爆款产品,在选题策划、深度采访、稿件写作、刊发节奏、推送规律、融媒体呈现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夯实了根基。

一年多来的深度调研工作,也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

第一,坚持把深度调研作为报道工作重中之重,作为打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高地的有力抓手,作为履行使命、践行“四力”、提升报道、带好队伍的主要支点。实践证明,深度调研报道实现了报道质量提高、采编能力增强、社会影响扩大的多重效果,提高了经济日报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度,提升了经济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已成为经济日报的金字招牌。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深度调研已成为经济日报做强做优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有力抓手,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发展优化。

第二,坚持深度调研报道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做深地方调研、做活企业调研、做重产业调研,以更多精品佳作,回应时代呼唤人民关切。深度调研报道的质量与水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报道形式能否获得受众的青睐与认可。不是精品,没有深度,不够精彩,如何能让受众静下来、沉下来、读下去?当下新闻报道存在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的倾向,但对真正有内容、有深度、有价值的调研报道的阅读需求依然存在。要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先,一步一个脚印把地方调研做深,把企业调研做活,把产业调研做重,久久为功,必有回响。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深度调研报道主要反映成就、变化和变革,但绝不是简单表扬,要力避不重效果的“大表扬稿”的窠臼。正面、积极、向上地反映各地区各领域的创新、实践、成就,是经济日报深度调研报道的主旋律。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住读者和受众,并让他们乐于接受,进而认同、赞成,这就涉及宣传艺术、报道艺术的问题。要坚持问题意识,抓问题、细梳理、深剖析,聚焦地方、企业、产业中具有普遍性的难点、痛点、堵点,挖掘地方、企业、产业具有共性的积极作为、大胆创新,不仅要看到成绩,还要看到成绩背后的探索,不仅要看到做对了什么,还要看到哪些没有做到,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深度调研报道给人以向上向好的信心和力量,这才是最需要用大力气去推进落实、下大功夫去探索实践的。

第四、坚持融合报道思维,打通“策采编发推馈评”全流程各环节各关口,以融合发展扩大深度调研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深度调研报道不仅要在传统媒体上成为“实力担当”,也要在新媒体上成为“流量担当”。为此,深度调研报道要打通“策采编发推馈评”,从策划之初,就要根据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第三方平台等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和产品需求,拟定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呈现方式、不同发布频次的多元化新媒体产品,从而以融合发展的合力实现深度调研报道的最大传播力和到达率。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引领着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掌舵扬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破浪前行。迎接和服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当前经济日报做好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的主线。我们将继续以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政治站位,砥砺初心使命,切实践行“四力”,勇立时代潮头,展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塑造的时代新貌,坚定不移“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