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援藏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昌都医疗教育新貌见闻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中国小康网 作者: 编辑:靳永锋 2022-05-20 21:17:11

内容提要: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中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基本实现;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保障就成为对外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医疗和教育这两个直接关系民生的领域。

(点击图片看视频)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中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基本实现;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保障就成为对外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医疗和教育这两个直接关系民生的领域。

健康是民生之基——改变落后的健康条件,根本要靠医疗的进步;

知识是发展之锚——振兴发展的后续动力,根本要靠教育的普及。

在医疗、教育这两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中,天津援藏队伍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呢?让我们跟着天津市援藏工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看一看那些真诚、动人的故事吧。

援藏专家深入农牧区为农牧民送医送药

“外诊”——重症病患两地携手治疗

“我现在可以走路啦!感谢你们,天津的专家!”白玛拉珍隔着屏幕开心的感谢天津援藏专家,幸福洋溢在她的脸上。白玛拉珍是2021年12月份昌都赴天津免费救治的15名大骨节病患者之一,手术之后,她终于摆脱了病痛的困扰。

“大骨节病是比较难治的地方性骨关节病,疾病会逐渐侵袭患者全身关节,造成关节畸形,生活能力严重受损,治疗大骨节病也是医疗援藏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第九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宋振强说,针对昌都地区大骨节病高发问题,天津援藏队高度重视,把救治大骨节病作为天津医疗援藏的重点之一。

15名大骨节病患者到达天津后,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从饮食起居到藏语翻译,从病情会诊到手术方案确定,从术后恢复到功能锻炼,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给予了精细周到的照顾。经过手术,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部分患者还能够进行轻体力劳作。

宋振强说:“对15名昌都大骨节病患者的救治是天津援藏的切实举措。天津市政府对昌都市大骨节病的救治非常重视,除了把严重的大骨节病患者接到天津进行救治,北辰区还派出专家团队赴昌都,在当地进行救治。同时,对当地医师进行培训,教会当地医师手术技能,把医疗技能留在了当地。”

援藏专家手把手教授当地医生消化内镜操作

“造血”——培养“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援藏工作开展之前,昌都市藏医院还只是三层小楼的民族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赵虬随天津第四批对口援藏队来到这里,种下了天津与昌都市藏医院援助之情的种子。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赵虬创建了昌都市藏医院的手术室,购进骨科设备和器械,开展了骨外科手术7例,培养了2名骨外科医生。

自2016年7月,昌都市藏医院的院长均由天津援藏干部担任,从援藏第八批的董伯岩、第九批上半批的张晓亮到第九批下半批的宋振强。在天津医疗援藏的有力支持下,2019年,昌都市藏医院获批三级甲等民族医院;2021年挂牌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获批西藏自治区两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获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民族医院。短短四年时间跨越三台阶,为藏东搭起立足长远发展的健康保障平台。在“十四五”开局第一年,藏医院开展新技术28种类,远程授课67次,远程会诊106次,教学查房327次,首次开展的新手术36种类,申报自治区以上课题12项,创历史记录。

宋振强说:“六年来,天津市先后四批选派了来自天津市28家三级甲等医院,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科研经验的65名援藏专家来昌都市藏医院帮扶。其中高级职称医疗人才36名,还有多名研究生导师。选派队员特点是学历高、职称高、专业强,涉及心血管等20余个临床专业,覆盖了医院全部需求科室。”

要想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人才培训是关键的一环。

宋振强注意到,该院的医生大多学的是藏医,对西医诊断方式并不熟悉,病历书写杂乱、操作规范欠缺。

“医改后按照病种付费,对病案首页疾病编码规范要求很高,如果书写都不规范,后续诊疗很多方面都受影响。”宋振强举例说,一个消化性溃疡,可能就被简单写成胃炎,“这样很难进行疾病编码。”

对当地医生进行全方位培训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如果仅靠请内地专家进行线下培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借助天津市政府给昌都市藏医院捐赠的远程诊室等设备,西藏与全国高端医疗机构通过“一根网线”实现了远程联系。通过远程诊疗系统,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多次为藏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还为藏医院设计了一系列远程培训课程,从常见病处理到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

随着西藏全面脱贫,慢性病的防治也写进健康昌都建设方案。宋振强是资深内分泌专家,他在昌都市藏医院建立起西藏第一个糖尿病专病门诊和第一个慢性病管理中心。

胃癌在昌都的发病率比较高,以前昌都藏医院需要推荐患者到内地进行内镜诊断。噶玛是天津援藏专家翟浩宇的徒弟,他三年前对胃肠镜使用还很生疏,在翟浩宇的指导下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各种操作。他自豪的说:“现在医院的内镜中心很有名气,老百姓都知道内镜检查就要来藏医院,这离不开天津专家的指导。”

郭东勇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初到昌都三个月,已经开展了所有的麻醉项目,患者年龄从3个月到90岁,现在外科的专家都竖起大拇指,“有郭主任在,手术再不会因为麻醉的问题而停台了。”

赵耕是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检验科的专家,他已经援藏延期2次,在藏四年半,看着检验中心由40平方米扩展到500平方米,看着检验质控系统建立,看着输血科、微生物室建立使用,赵耕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天津援藏专家们针对藏医院发展中的不足,在院内开办医护人员学校,编写《藏西医临床诊疗手册》,面向藏医医生讲授西医基础知识,师带徒一帮一结对,签订协议,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现在,大部分徒弟已成为科室骨干、专业能手,可以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手术,为培养一支永不带走的专业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昌都市实验小学

“道法”——传道授业不分地域

2021年10月19日,昌都市实验小学建校70周年,学校里彩旗招展,身着盛装的各族师生走进会场,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校园每一个角落。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自治区建立的第一所小学,昌都市实验小学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它让昌都地区的孩子第一次有机会不论出身、民族同样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办学70年来,学校培养了第一代藏族飞行员罗嘎等1万多名优秀毕业生。

峥嵘岁月七十载,领今接力同追梦。

这座校园,就是天津市15位援藏教师3年来挥洒汗水,播种知识的阵地。

在70年校庆的日子里,天津援藏教师、昌都实验小学校长李东锐收到了一封来自昌都市实验小学全体少先队员的信函,“感谢从天津来的叔叔、阿姨为我们盖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送来了一批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字里行间,分享着昌都的发展变化,洋溢着孩子们真挚的感情。

三年级女生扎西拥措的普通话现在已经说得很流利了,她说这要感谢天津来的语文教师李冬梅,“李老师很好,对我们也很严格,常常无偿在放学后为同学补课。有时补课会补到晚上八九点,甚至十点。”小姑娘说,“李老师教我们班后,我的语文成绩提升到了90多分。”

这位从天津和平区新星小学来的女老师说起援藏的经历,百感交集,“我刚来时教的是藏族班,孩子们听不懂我的话,足足有一个月时间,我与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谁也听不懂谁说的什么。”李冬梅说,后来借助班主任普布扎巴和懂汉语家长的帮助,再加上自己与孩子耐心的沟通交流,终于让教学步入正轨。

和李冬梅老师一样,天津来的15名老师刚刚接手教学任务时,语言关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但凭着认真负责的教学,现在所有学生的普通话都达到一定水平,各项学科的教学也得以顺利开展,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实验小学书记泽仁邓巴说,天津援藏的每位教师,都真心实意把教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实验小学的其他老师们。“在天津援藏教师帮助下,年轻的当地语文老师卓玛在昌都市‘千人同上一节课’活动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昌都市第二届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中,实验小学的年轻藏族老师除了获得语文学科一等奖外,数学、道法学科也获得了二等奖。

原本,学校想让毛红铭老师接手“千人同上一节课”,但毛红铭当即表示:“做课的任务我接下,但不是由我上,要让我指导的藏族老师上。”接下来,从课程设计到教具准备,再到收集整理学生资料;从上课时的语言到表情,再到板书,毛红铭从始至终打磨这堂课。最终,四年级道法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代表昌都实验小学面向昌都地区所有市县教育局领导、各中小学校长、书记及思政课教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天津援藏教师为津昌两地联手办好教育作出了大量努力,也帮助昌都实小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教师队伍。学校书记泽仁邓巴说:“如果通过他们,能把我们的中青年老师带起来,这会是给学校留下的最大财富。”

学生们在课堂上练习无人机操控

“科拓”——新方式拓展科学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丁增江村,一边熟练地让无人机起飞,一边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用无人机练习钻圈,“在学校里最高兴的事就是上无人机课了,很喜欢这个课,以后长大了我也要研究新科技。”

负责教学指导的靳子奇老师,来藏之前在天津市南开科技实验小学一直教科技课,“到这儿来之后觉得这里的科技教育很缺乏,于是想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就和南开区科技办等部门联系,为实验小学开发了无人机模拟器、无人机训练机、无人机编程机、无人机培训课程。”通过展示课,一下子吸引了几十个孩子来报名,“因为条件所限,我只能先教4个学生。现在来看,这4个学生以后也能成为我的小帮手,辅导新的学员,让更多的孩子接触无人机这样的科技课程。”

天津教育援藏团队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余,还利用天津市各区的教育教学资源,使用云课堂等手段,实现津昌两地师生共同教学,达到“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辐射一个地区”。

援藏校长李东锐说,通过天津援藏队联系,天津师范大学援助基金会决定投资兴建昌都市实验小学科学技术体验教室,“科学体验教室将填补学校科技教育的空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科技创新的认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去年,又引进了人形机器人、RM工程机器人、RM机甲步兵机器人、VEX机器人等课程,学校通过视频远程教学为学生授课。在昌都科技周上,机器人小组和无人机小组还在茶马广场进行了展示。机器人小组的学生在“第20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线上展示交流活动”中,成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一支机器人竞赛队。

支援西藏建设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天津市医疗、教育的援藏工作者除了解决当地群众的切身困难之外,还化身播种者,把自己的技术和知识留在雪域高原。通过由外至内的传承,让当地从业者获得造福一方百姓的真本领。

一枝一叶总关情,援藏工作者们倾注的心血,就像洒向漫山遍野的种子,来年一定会盛开出美丽的格桑花。

   原标题:【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援藏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昌都医疗教育新貌见闻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