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模糊的运河往事,就这样开始变得完整清晰……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马雨彤 编辑:李松达 2022-11-08 07:29:00

内容提要:京杭大运河,全长将近1800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深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

天津北方网讯:京杭大运河,全长将近1800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深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作为运河枢纽的天津也在积极挖掘运河文化,为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绘蓝图。

谁在挖掘“故事”?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全长约182.6公里,其中南运河约88.5公里,起点为九宣闸以南的静海区梁官屯村,北运河约88.6公里,起点为武清区河西务镇的木厂闸,南北运河相向而流,最终在三岔河口汇入海河。作为运河经天津流入北京的最后一站——武清区河西务镇,这里有着怎样的历史?如何挖掘利用运河文化价值?武清区河西务镇党委书记曹式泉告诉记者,河西务镇起源于魏晋时期,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大运河从它东侧流过了近2000年,作为武清的母亲河,在河西务段,大运河有16公里河岸线。大运河造就了河西务,河西务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它的名称也贯穿了大运河的文化元素。

河西务镇位于武清区北部,运河西侧,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悠久文明的历史。清朝定都北京后,修驿路直通天津,河西务便成了京门重驿,水旱两路的交通咽喉。此后数百年间,因其繁华而素有津门首驿之称。

运河水汩汩流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津在治理海河的过程中,对运河部分河道进行了改造,并沿河增设桥梁、涵闸用于蓄水和排洪,如此一来,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再加上公路建设飞速发展,最终天津境内大运河的水运彻底停止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在人们记忆中渐行渐远。不过,历经潮起潮落,运河沿岸留下了许多河道、船闸、会馆商铺、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运河沿岸的人对运河深厚的感情。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寻觅沧桑的往昔,就在入京的咽喉之地——河西务,在这里元代设立了大运河漕运仓储管理机构,共十四组仓库,大小2600多间库房,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在政治、经济、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仓库遗址——14仓遗址。

古往今来,14仓的往日繁荣经由百姓们口口相传,一直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可是,14仓在武清区志中,只有短短只言片语,想要挖掘这背后的历史文化绝非易事。如何记住这段历史,传承文化,是年逾古稀的陈景山一直都在为之努力的事儿。

陈景山,1948年生人,土生土长的河西务人。提起河西务、提起大运河,他总有一种自豪感。“我的祖籍浙江绍兴,北迁的一代始祖叫陈良璧,家谱上记载就是贸易北上,落户在天津,当时做买卖,沿着运河来,卖笔墨纸张。”陈景山说。

此后,依偎着运河,陈家人在河西务香火绵延。陈景山的父亲对运河感情深,提起当年的景儿,当年的事儿,都能够讲得生动有趣。陈景山从小就听父亲讲故事,渐渐地,把相关的历史资料整理出来传承下去的想法,在心中生了根。然而,当时陈景山翻遍了书籍史料,有关河西务的记载,只有一句“河西务,漕运之咽喉也。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户部分司于此榷税”。这让陈景山不是个滋味儿,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决心要修地方志,把家乡的历史记录下来。

陈景山跑遍了北运河流经的20个乡镇、300多个村,不断走访相关历史人物的后代和知情的村民,努力把他们的叙述与古籍资料相结合,进而整合、还原出运河边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有时候,仅仅为了证实一句话、一个数据,陈景山要花上一两个月,最终完成了《河西务镇志》手稿。说起武清,特别是河西务的历史文化,陈景山如数家珍。从他的讲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热爱着自己的家乡,热爱着身边的运河。他说,大运河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而漕运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搜集资料的过程就好比探案,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遇到。”陈景山告诉记者,这时候就考验着耐心和毅力,而他庆幸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马金东,武清区广贤路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师,对运河文化颇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陈景山结识,一来二去,爷俩总凑到一起研究运河历史,还原往事,二人很有默契。陈景山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


对大运河历史文脉的挖掘可不止陈景山他们,从去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大运河十四仓进行考古勘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胡永梅说,目前,天津建立了文物和遗存保护清单,一共认定了文化保护单位5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122项。在推进沿线文物的修缮工作方面,梳理了一批经过充分论证的五大类70项工程,目前这70项工程,也正在陆续推动实施的过程中。

 运河“蓝图”谁来绘?

社会各界不断地挖掘、整理运河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运河往事开始变得完整而清晰。此外,天津还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海河旅游文化带被正式提上议程,天津相关部门紧跟步伐印发专项规划,启动了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文化带提升改造项目。

中交天津港湾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分公司方案组组长赵建栋一边在大悲院码头踏勘一边告诉记者,“这个码头日均游客接待量最高可以达到5000人以上,我们打算把旧有的码头移到天石舫,然后新建一个150米长13米宽的新码头。”

就在这座码头不远处的三岔河口,南运河和北运河在这里交汇入海河,三岔河口是天津城的发源地,自建卫以来,天津的城市发展、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自运河而始。大运河见证了天津作为京畿门户、漕运枢纽、粮仓重地、河海联运数百年来的发展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和天津市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据了解,规划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将对大运河海河沿线的码头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打造特色的旅游线路。项目一共涉及13座码头,其中在大运河沿线的共有三座码头,分别是桃花堤,天石舫和大悲院码头。

2021年3月,天津印发了《天津市2021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安排意见》,公布了天津市2021年重点项目清单。其中,天津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工程入选旅游休闲类重点建设项目。2022年9月,天津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市发改委批复。中交天津港湾设计院有限公司综合分公司总经理孔令臣说,这次一期工程主要包括4处码头的提升改造,分别是大悲院码头,津湾码头、金茂府码头和国家会展中心码头。这其中,大悲院码头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紧邻三岔河口,有着浓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对于中交天津港湾设计院的设计师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针对项目前期涉及到的平面、结构、设计、工艺、水电、建筑、概预算等不同的专业,共投入了近30名工作人员,他们全部是工科出身,对于运河文化大多是门外汉。眼下,在项目组内部,就因为融不融入运河元素,以及怎么融入运河元素有了争执。设计师在这个问题上,分为了现代与传统两派,有人认为现代的设计理念就应该以简单明快为主,增加过多的历史元素,会让设计看上去不协调。

到底应该怎么规划、怎么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运河文化?设计师们不停地探寻摸索,在一个个不眠不休的日子里,成熟的方案一点点跃然纸上,在设计中融入早期“船型”元素。眼下,项目的设计工作接近收官,即将进入施工阶段。(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