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图事】天津有个“状元村”,不到2000人,走出42位硕士15位博士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津云 作者: 编辑:王敬怡 2023-01-16 09:51:00

内容提要:从1978年到2022年,村子里一共培养了15个博士生、42个硕士生,以及600多个本科生,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津云新闻讯:“在咱们吕官屯村,群众不是比哪家挣得钱多,哪家房子修得漂亮,而是比谁家孩子考上了哪个大学。”春节前夕,看着在外上学、工作的乡亲们纷纷回家准备过年,吕官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自豪地“炫耀”:从1978年到2022年,村子里一共培养了15个博士生、42个硕士生,以及600多个本科生,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依偎在大运河畔的吕官屯村,位于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距离河北沧州仅有6公里,边远偏僻。这个常住人口1800多人,以农耕为主的小村庄,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高材生? 

  “法宝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耕读’的习惯,耕读文化是我们的根。”说这话的胡毅,今年63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老牌中专生”,也是《吕官屯村史》的编写者,退休前曾在邻村的中学当语文老师。他说,村子一直有个传统:半耕半读。“村里人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是从清末延续过来的……”胡毅在编写村史时发现,这里在清末期就有了私塾。然而,并非每家都请得起私塾先生,很多小户人家的家长凑在一起请了个先生,让自己的孩子有书读,那时他们叫做书屋。1953年,吕官屯更是建立了静海第一所完全小学(注:一至六或五年级全部都有的小学)。“当时农业为主的村庄,虽说种地是第一要务,但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胡毅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总结为,紧邻大运河和旧时官道的吕官屯村人口流动大,“人来人往,村民开始拓宽眼界,认为文化是有用的。”

  据胡毅统计,第一届完小毕业生现在大多从教育领域退休。此后,在恢复高考之初的那两年,村里还办过两届高考班,参与过的学生有70%考上了大学。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闲,一百多年来,“晴耕雨读”的生活模式慢慢延续了下来。“我们是农民的孩子,不能忘了根。”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孩子也下地干农活,但假期里胡毅依旧要带着小孙子时而写写毛笔字,时而到院子里松松土准备来年种花,耕读结合。胡毅讲起常年养猪的邻居,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博士,“年年放假回来,他们还是得帮父母清理猪圈。还有老朱的儿子,前年考上了211,现在在家除了看书,就是帮他奶奶劈柴干活。”

  胡毅提到的“老朱的儿子”朱家顺在2021年以641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寒假假期里,他几乎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帮奶奶做家务。走进朱家顺家里院子,虽不像其他村民家装修得清新典雅,但也不失干净整洁,“我父亲腿部残疾,一直以来都是奶奶在照顾家里。”20岁的朱家顺明白家里的困境,他想改变现状,只有读书。他始终记得家人和他说,要努力学习,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村里有人走出去,就有人走回来。陈官屯镇妇联主席王晓瑾就是个鲜明的例子。今年34岁的她,本硕都在南开大学就读。回忆起小时候在村子里的日子,她清楚地记得,那时遇见不会做的题,父亲都会给她讲,父亲不会了,就去找住在隔壁的老师请教,“我父亲是高中毕业,当时家里穷,只能放弃上学。”王晓瑾说,目前村里很多人依旧还是靠种地为生,但他们的想法却希望孩子能够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走出农村。

  可王晓瑾却没有。毕业后,她参加了陈官屯镇定向招考,顺理成章地回到了镇上工作。她曾在邻村做了三年村主任,那段时间看到了很多农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穷则思变,读书就是能够换取改变生活状况的最低成本。”王晓瑾说,这段经历让她更加印证了耕读文化让孩子们有坚韧毅力的同时,精神也更加丰富。

  近几年,静海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吕官屯和其他村庄一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19年,建起了清末民俗陈列馆“耕读之家”;2020年,被评选为静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建成了吕官屯村艺术陈列馆,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文化活动场所。这些年,这里也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五个好”村委会、美丽宜居村庄、休闲农业示范村、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前不久,吕官屯村的《弘扬耕读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还成功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第四批全国31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随之而来的,村子里崇文重学的家庭越来越多,闲时讨论谁家孩子考上哪个大学这个话题也越来越常见。“这就是环境的督促。”朱杰说,“耕读文化是吕官屯村靓丽的符号,我们希望这样的风气成为村庄的品牌,所有村民都能自觉地践行。”这几年农民写金句、书画展、桃花节、敬老节、送福下乡、金秋助学等活动层出不穷,朱杰还建立了一个个微信群,故源同根群、乡亲群、妇女群、志愿者群……不管是村里的,还是在外面工作的,“在情感上,他们有改变故乡的愿望,他们或许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出把力。”

  不仅要提升文化自信、乡村文明的软实力,经济发展也不容落下。目前,村干部正着手规划利用“状元村”这个品牌,与周边村共建4条“一日游”线路,运河主题文旅知名度大幅提升。“在乡村治理上,我希望每一个村民感受到生活中不被忽视的幸福,有归属感和爱的味道,才能让整个乡村人心齐、村风正、民风淳朴。”朱杰说。(津云新闻记者王敬怡 摄影姜晓龙 设计陈楚)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