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变量”到“最大增量”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 编辑:刘颖 2023-01-18 11:45:32

内容提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打造科创高地、增强发展动能,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对话人:

  李春成 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打造科创高地、增强发展动能,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李娜:天津科教资源富集、科技人才密集,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兴市强市的内在要求。

  李春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人力、知识资本,特别是科技创新的作用愈发凸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部组成要素。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层级和能级,尤其是自主创新实力、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对一个城市的再塑造。天津具有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资源密集优势,让这些资源深度参与到现代经济循环体系中,与制度创新等其他创新形式互动互促,培育更多原创科技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会更有力。城市创新发展本质就是产业、科技、人才等要素的循环累积,实现优势不断增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打造科创高地的重要目标导向。

  李娜:打造科创高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科技创新是主战场。我市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借助海河实验室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越紧密,越能增强发展动能。您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关系?

  李春成:科技创新与产业是一个相互成就的有机体,二者协同融合程度越高,意味着城市发展内生动力越强。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是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各类产业为载体的,当已有科技要素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同时,也会持续生成新的需求,反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这种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是使创新供给和产业需求能够互相看得见、相适应。比如海河实验室围绕“1+3+4”重点产业领域和12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产业为基础、对创新全过程关注,瞄准基础研究环节并注重技术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就是在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一“量体裁衣”的做法,使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更匹配,拓展两者融合深度,不断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化迈进。

  李娜:科技是手段,最终要服务现实,这就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问题。像“揭榜挂帅”这样的创新机制,架起了技术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的桥梁。比如浙大滨海产研院通过政府部门搭建的云端平台发布需求,解决了石油开采中的技术难题。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顺畅,仍需深入探索。

  李春成:“建桥”是一个通过精准高效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从供到需转移转化大通道的过程。譬如,抓住企业这个关键,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好大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需求创造、场景创新、技术吸纳等作用;把握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趋势,依托新型孵化器,创造新的应用场景等。我们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要遵循一种大转化理念,不能仅局限在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实现方面,还应包括通过科技成果经济价值、市场价值、法律价值的抵押质押及证券化获得资金等。创新探索转化方式,促进技术、资金等有效配置,“路”广了、通了,转化也就更顺畅。

  李娜:科创高地是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高地,也一定是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要任务的高地。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推动形成创新合力,创新资源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李春成:创新生态体系涉及一个区域整体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要素配套方便程度等,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优化创新生态,关键在于构成生态环境的各个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相互依赖、融合协同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比如,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创新创业的多样性;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产学研用、中介、金融、数据等多主体多要素集聚、融合;引育更多优秀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创新组织、产业创新要素整合中的作用等。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