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论津】韩阳: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动”起来,天津正在这些方面发力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韩阳 编辑:邓坤伟 2023-05-26 07:26:00

内容提要:经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止趋向流动,博物馆前所未有地与社会、与时代、与青年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美好生活的潮流文化场景。逛博物馆日益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北方网讯:经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止趋向流动,博物馆前所未有地与社会、与时代、与青年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美好生活的潮流文化场景。逛博物馆日益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考古热”“非遗热”“博物馆热”等公共文化现象。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反映出博物馆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涵养功能,逛博物馆日益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经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止趋向流动,博物馆前所未有地与社会、与时代、与青年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美好生活的潮流文化场景。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多宝阁,敦煌博物院的数字敦煌,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一经推出就火爆出圈,不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而且构成智能城市、智慧生活的显著元素。天津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积累了丰厚的文物瑰宝,保藏有众多近现代重要史迹。当前,天津各大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街区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让天津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深厚滋养和有益支撑。

天津博物馆联合津云新媒体开发了“VR天博”,让更多津城文物“活”在云端,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的沉浸式探索。

超越时空限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收藏古代文物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系统性地建立博物馆是一个现代性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出现于18世纪,其设立初衷是不再把珍贵文物当作少数人的把玩对象,而是对每一个人开放,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省思的机会。基于时空限制,观众只能在固定时间进入博物馆,在固定场所、固定角度欣赏文物。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物信息的传播时空,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时效度。一方面,数字技术将馆藏文物转码为数字文物,为文物的研究、鉴赏、保护提供了新选项。天津博物馆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一批既珍贵又典型的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既方便观众全角度欣赏文物艺术之美,也便于以非接触式形式脱离文物本体开展学术研究,大大提升了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将历史场景在虚拟空间中建模复刻,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博物馆奇妙游”。在天津博物馆数字化展厅,观众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和交互艺术等科技手段进入虚实交互、富有质感的沉浸式历史空间,全景式感受古代文明。

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津云制作推出XR创意短视频《桃源仙境》。努力展现明代画家仇英代表作《桃源仙境图》的意境之美,让观众沉浸式体会画作营造的仙境般氛围。

转码文物形象,重置文物的数字打开方式。与常规博物馆不同,数字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并非是文物本身,而是文物的形象。相较于文物本体,文物形象具有可复制、可加工、易传播等特征,便于开展全角度观察和多维度利用。在强调强专业—知识型的传统博物馆中,展陈定位以收藏、展示、教育为主,观众往往单向度地接受“看什么”和“怎么看”,很难参与文物形象的互动和建构。但在数字博物馆中,不仅观看的空间秩序更加灵活,观众还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文物形象的打开方式。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中,观众可以通过“扫一扫”让梵高的“向日葵”“乌鸦”动起来,也可以扫描自己的画作进入梵高的平行时空,未来还可以数字化拆解独乐寺的建筑构件,对文物的历史细节进行研学细读。观看行为的改变,意味着观看者的存在与行为能够影响文物形象的呈现方式,从而改变了观看者与文物之间的关系,反映着展陈秩序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移。随着越来越多数字文物的出现,观众能够从不同于日常视觉经验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字化方式重新观察和理解文物,参与文物故事的社会建构,推动博物馆由静变动。同时,“流动的博物馆”也正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景观。

5月16日,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大展预展上通过手机扫描展品观看AR动画。

活化文化遗产,丰实天津的城市文化形象。近年来,北京、西安、洛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借文物和文化遗产助力文旅融合,为丰富城市形象增续新的文化维度。天津在文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特色上,和文物大省相比并不逊色。据统计,天津市域内现有可移动文物591191件(套),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082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六大类型。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2处。如果按照单位面积分布文物数量计算,天津平均每百平方千米分布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达到17.5处。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可以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让它们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

● 一是为天津文化遗产储存翔实的数字档案,对独乐寺、小洋楼等代表性建筑进行数字采集和数字修复,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实现其从文物到文化资源的转化;

●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文化,建立标识统一、风貌协调、具有天津特色的文物主题游径视觉识别与导览系统,打造天津文化标识;

● 三是鼓励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可视化互动展示、沉浸式体验,以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天津文物主题游径的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引领风气之先,充实津沽大地博物馆矩阵。天津是中国最早出现博物馆的城市之一。天津的博物馆发展历程,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和城市建设史中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4年建立华北博物院,1905年建成天津教育品陈列馆,1918年天津博物院开放,1925年天津广智馆建成,1928年北疆博物院开放,1930年天津市立美术馆开馆,在当年都是领风气之先的文化盛事。近年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落户天津,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挂牌运营,天津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在筹建,新时代天津博物馆体系建设与时俱进,津沽大地的博物馆矩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在数字化背景下,天津各大博物馆纷纷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技术,深度赋能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与传播,相关成果已成为文博领域的先锋与标杆。与此同时,天津也正在利用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重构数字场景呈现多元的城市文化,增进天津城市生活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随着一件件文物“活”起来,一座座博物馆“动”起来,天津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呈现出新的灵动气象,天津数字智能体建设也被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博物馆为与会观众带来了数字化展示体验。

鼓励社会共创,增强爱护文物的舆论氛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关注文物、保护文物、宣传文物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许多人爱护文物的热情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理念发展为行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一大批天津历史文化爱好者自发行动,探访天津文物古迹,考证津门逸闻传奇,以个体视角生动讲述天津历史掌故;文化遗产保护团队,搜集整理了大量天津的老资料、老照片,唤起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带动更多人寻访历史上的津门故里。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文物保护热情,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支持鼓励工作,引导大家“访文物知天津”“触摸身边的历史”。例如,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被考古发现后,天津地铁集团将在原址原位打造地铁东南角站文物展厅,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不仅增强了文物保护的舆论氛围,而且提升人与城市的温情和温度。在数字治理背景下,有条件的博物馆在做好馆藏文物数字化的同时,可以尝试提供帮助社会文物实现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民间文物的数字化捐献,支持社会力量经授权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创新创作,以共同行动推进天津文物价值的阐释与传播。

去年,天津市印发《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聚焦数字、跨界、改革三大理念,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预计到2025年,天津将在文物价值挖掘、文物资源数字创新、文博跨界融合发展、文博矩阵传播和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从而增益天津历史文化底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本期特邀专家 韩阳(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