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 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王得新 编辑:邓坤伟 2023-06-02 08:31:55

内容提要: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优势所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制造业立市”战略符合我市的产业基础和中央赋予天津的功能定位。

天津北方网讯: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优势所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制造业立市”战略符合我市的产业基础和中央赋予天津的功能定位。当前,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重要关口,要全面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价值链走向中高端,还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抓好产业协同,共同做大制造业规模。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积极推动出台三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纲要,立足三地联合打造万亿产业集群,制定政策措施。认真梳理三地制造业链条,坚持“一盘棋”思想,通过搭建产业承接平台等措施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领域、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链接点,积极促成分工协作,构建区域产业链的内部可循环的发展格局。树立京津冀大链接思路,促进我市重点产业链延伸,加强三地技术创新资源流通,发挥和强化我市优势产业地位,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比如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充分发挥天津信创产业的先发优势,推动飞腾CPU+麒麟OS操作系统构成广泛服务于京津冀,形成广泛应用的场景,构筑信创产业生态,为我市信创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

抓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聚力。龙头企业越强大,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才能越强。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形成“重点企业+”模式。进一步发挥海河产业基金等资本作用,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安全的投资机制,加大对龙头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增强企业在津发展信心。二是针对龙头企业的具体问题,政府部门要落实“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三是积极围绕龙头企业展开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帮助龙头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扩大销量,在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向本土企业倾斜。四是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中心,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进一步扩大产能、抢占市场。

抓好高端人才引育,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是鼓励企业与大学合作联合成立培训基地,针对信创、半导体等特定行业精准培养人才。二是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优化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契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学历人才。三是完善人才引育政策,针对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对符合评定条件的人才进行认定,提供安家补贴、个税扶持、创业资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优待政策。同时保证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享受同等待遇,以防止人才外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抓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强化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高质量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聚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等方向,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打造“国之重器”,积极抢占未来战略必争领域,成为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技术短板进行集中攻关,突破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和产业技术基础领域的技术难题,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利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抓数智赋能,塑造制造业新优势。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航母级数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行业标杆“灯塔工厂”,加快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把握制造企业数据治理的大趋势,建设数据治理体系,为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和提升运行效率提供方法途径。在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通过数据技术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最终形成企业数据资产价值,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软硬结合,构建数据治理技术底座。

(作者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