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植此“青绿” 绘就美丽中国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网事津评 作者:王雨 编辑:张麒麟 2023-08-16 17:33:43

内容提要:一曲《只此青绿》火遍大江南北,中国式审美又创佳绩。这体现出人民对绿水青山的殷切期望,对守护家园的美好憧憬。

一曲《只此青绿》火遍大江南北,中国式审美又创佳绩。这体现出人民对绿水青山的殷切期望,对守护家园的美好憧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做出重要指示,正是关心民心所向,回应民意期盼的鲜明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地进行系列战略部署,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还是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亦或是新发展理念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这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更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总基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十年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已经发生了极为重要的改变。“绿漆刷山”“滥砍滥伐”“一刀切”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我国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复杂各异,各地发展程度也是快慢不一,“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浪费”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过渡期,政策实施过程偶遇梗阻难以避免。但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更需持之以恒。  

打造理论创新“风向标”。论是旗帜和方向,在科学部署上继续下功夫才能进一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富含鲜明的辩证法思想,将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详细阐明,将复杂问题具象化,让人民群众比较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这是创新性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性代表。“和谐共生论”更是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和”融汇其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恢弘五千年,进一步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营养,使得理论创造更具底气。“系统治理论”押韵式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的将各个自然资源整合汇聚,一体化治理更具系统性和效率性,这是在理论创新中融入经典哲学观,加入生动话语特色朗朗上口,使得理论理解更具通俗性和趣味性。在理论创新中应继续探索系统性、趣味性、通俗性理解的人民化发展方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立足本来、放眼未来。

把准监督管理“发力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推行仍需继续发力,于政务部门而言,政令实施过程难免出现“偶发”事件,无论是主观上的不作为、乱作为,还是客观上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当地发展指标的驱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有发生,对于基层部门在政策执行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既要落实好政府内部的监督,行使好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也要发挥好社会外部的监督,多力量全方位督促,促使懒政怠政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于企业而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难免有部分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降低污染废品处理成本,将企业盈利算计到生态环境中,只被眼前短期利益蒙蔽而忽视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查处力度和惩办力度,责令整改并及时承担环保成本代价,促使企业不敢做、不能做到不想做。对政令实施部门和违法违规企业多点监管,精准发力,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实施少些梗阻,多些通畅。

走好实践探索“特色路”。实践探索中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动示范区建设多样化。首先,可以通过与红色景区相结合,在绿水青山中感悟红色力量。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王寨镇马西林场,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2606项目工程,是鲁西北地区的大型林场示范区,经过当地的不断努力,将林场中建设“孔繁森纪念馆”,将孔繁森先生的事迹进行陈列,在观赏森林景观时传承红色精神。其次,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文娱活动,吸引民间团体和文化企业举办多样性文化活动,吸引关注和参与,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力量推动示范区功能的多样化。从生态文明示范区角度落实生态建设实践道路,让生态建设更具特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青山绿水间绘就美丽中国底色,久久为功答出高分答卷。

(作者:天津市西青区税务局  王雨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