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着力点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包心鉴 编辑:靳永锋 2024-08-26 11:20:30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激发人民主体创造、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深刻坚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方向。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方向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在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方向蕴涵着特有的发展逻辑:一方面,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普遍规律,坚定不移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步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现代化的有力技术支撑和强大物质基础;一方面,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本逻辑”与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有机融合起来,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主体创造,不断增强社会机体活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强大国家。这两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统一的根本之点就是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有机地融入改革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方向,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激发人民主体创造、增强社会机体活力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都深刻表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共同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机体的内生活力,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处于深度变革之中。这既给广大社会成员带来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给社会机体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种种“现代社会病”对人们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奋斗目标“物化”、主体意识退化、社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与活力。这就提出了一个亟待高度重视和深入完成的重大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激发社会机体的内生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注重改革实效。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抓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核心要素是坚持和弘扬人的主体性

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人民是社会的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核心要素在于深刻认识和弘扬社会变革中的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实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进而发现并创立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第一块理论基石,正是从确认并践行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的。在对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维护德国现行国家制度的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特别强调,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个体,而是创造社会实践的人民群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光辉思想,是唤醒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觉醒、能动地推动革命与改革的锐利思想武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蕴涵着厚重的人的主体性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实践人民主体性逻辑,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重要的立场和方法,从而紧紧依靠人民的主体创造力量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道路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激发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杠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承担着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消除思想观念障碍、激发人民主体创造、增强社会机体活力的历史重任。从这个本质意义上说,能否把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逻辑,把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作为制定改革政策、推动改革实践、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直接决定改革的成效。坚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丰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同,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总结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和宝贵经验并将之转化为推动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功。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关键环节是深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作为突出任务和重要原则,深刻彰显了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鲜明特点,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和勇于担当精神。

马克思深刻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确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项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强调,“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敢于直面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无一不是针对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的。正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入解决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突破口和关键点,全面深化改革有力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经验,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断产生的。在中共中央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稿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时效性。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极其深刻地影响社会生产力,要求与时俱进改造传统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极其深刻地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求更深层次地推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调整和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同时还极其深刻地触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要求破除一切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能够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又有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所产生的个性问题;既有长期存在的需要反复化解的老问题,又有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比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所产生的矛盾依然严重、一些领域和层面严重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这些问题和矛盾,表现形式各异,实质上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前进道路上的矛盾,都无不涉及如何进一步激发人的主体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以人民群众的情绪为改革的第一信号,以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为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着力破解影响人民群众主体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融合,才能不断凝聚起共同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