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力地保障了天津市的供水安全,极大地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带动了全市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
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长期以来,城市供水单一性、脆弱性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了进一步保障全市供水安全,2004年以来,天津集全市之力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经过10年艰苦奋斗,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天津市内配套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实现同步通水。
十年来,长江水为天津发展带来了哪些“甘甜”?
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引江供水体系已覆盖我市16个行政区中的15个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向我市供水,我市经济核心区域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
引江通水以来,我市又相继建成王庆坨水库工程、武清、宝坻等供水工程和引滦引江连通尔王庄段明渠复线应急工程等配套项目,进一步增强引江供水调蓄能力和覆盖范围,截至目前,我市引江供水体系已覆盖我市16个行政区中的15个(除蓟州),全市已经形成“一纵一横”引滦引江输水干线为骨架,于桥、尔王庄、王庆坨、北塘、北大港等五座水库调蓄调度,辐射城乡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依托引江水的有力保障,我市加快自来水供水能力提升建设,相继完成凌庄、津滨、杨柳青等重点水厂改扩建及提升改造,提高了城镇自来水品质;通过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等工程将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全市提升了2817个村、286.8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其中解决了115.36万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问题)。引江通水以来,引江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3%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生态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加
2023年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
引江调水有效地增加了我市可利用水资源量,原来被生产生活挤占的农业、生态用水得到有效置换,我市科学调度地表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种水源,对重点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水,2016年起逐步实现对海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
据介绍,依靠充足生态水量的保障,全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为历史最高水平,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百姓人居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达沃斯论坛、智博会、天津马拉松赛事等众多顶尖会议、重大活动顺利开展,充分展现了天津北方水城的优美环境。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用水微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引江水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引江通水以来,天津秉持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深化计划用水管理,深化节水型系列创建等举措,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迈上新水平。
本市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优水优用原则,高效利用引江等外调水服务市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用于农业和生态,不断增加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配置力度。
同时,天津严格落实建设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和相关技术;深化节水型载体创建,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节水型企业(单位)196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802个,16个区全部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部市管机关及50%以上的市属事业单位已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
引江通水10年来,我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截至2023年底,全市万元GDP用水量19.5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6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23,位居全国第三。(津云新闻记者 田巧梅 摄影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