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手艺人 | 6旬手艺人 如何用0.2毫米金银丝编织出“稀世珍宝”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劳韵霏 编辑:姜雯馨 2025-01-13 17:42:00

内容提要:春节即将来临,当传统手艺遇到喜庆节日,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传承中发扬的手艺人,春节之前都在忙些什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何巧妙融合?津云迎春手艺人系列,与您一起感受传统手艺人的风采。

春节即将来临,当传统手艺遇到喜庆节日,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传承中发扬的手艺人,春节之前都在忙些什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何巧妙融合?津云迎春手艺人系列,与您一起感受传统手艺人的风采。

 

临近春节,东丽区成林道一座20多年的老厂房里,手艺人们正忙着赶制津派花丝产品。花丝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经宫廷匠人传入天津,后人将传统工艺与欧洲镶嵌技艺结合,形成了津派花丝。为了传承这项老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刘军曾经倾其所有。

做了一辈子手艺人

台灯的光投在操作台的正中间,刘军伏在案头,两根0.2毫米的银丝拧成一股,再根据首饰的设计图纸手工弯成各种形状,这就是刘军在进行的花丝工艺中的一环——掐丝。

62岁的刘军又高又壮,手指却很轻巧,细小的银丝在他手里弯折盘旋,变成一朵朵祥云的形状。刘军眼不花,手不抖,聚精会神于手上的活计。

使用了20多年的老车间没有暖气,室内有些阴冷,桌椅、台灯、柜子等陈设看起来都很陈旧,上世纪的老机器、老模具、老图纸带着岁月的痕迹,窗边的墙皮有些脱落,几株绿植给车间增添了一些生机。

临近春节,首饰订单比平时多些,为了能让消费者在春节前收到货,刘军和手艺人们抓紧赶制。车间里很安静,看不到一丝浮躁,每个手艺人全神贯注,对每一件首饰精雕细琢。

“很多人喜欢花丝工艺的首饰,能把这项技艺传下去,就是我的使命。”刘军认为,看到传统手工艺还能受到青睐,就是手艺人最大的价值。

刘军这一辈子都在和首饰打交道,从业45年,他曾经倾其所有,只为了将老技艺保护传承下来,“不能看着老手艺失传,看着老手艺人失业,也许就是我的一份情怀。”刘军说。

刘军出生在原天津首饰厂大院里,周围的邻居都是首饰厂的工人,手巧的邻居叔叔会做木头手枪等玩具送给刘军。刘军在幼儿园淘气,老师就把他送到在首饰厂工作的妈妈身边,当时才3岁的小刘军看着妈妈做首饰,那个时刻,小刘军变得很安静,什么时候能和妈妈一样手巧,这是刘军对做手艺人最初的记忆。

1979年,首饰厂施行子女接替政策,17岁的刘军替代母亲,进入天津首饰厂工作。一点点学习首饰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刘军对津派花丝着了迷。

“津味儿”花丝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綴翠,是为一绝”,说的便是花丝工艺。花丝工艺始创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一直为宫廷御用。清末,一些曾在宫廷做活计的老手艺人们流落到天津,花丝工艺也就此从宫廷传入民间。

后来,天津租界来了很多外国人,带来了欧洲的镶嵌技艺,老艺人们把花丝的玲珑剔透和镶嵌的严谨巧妙结合,就出现了独有的津派花丝制作技艺。

1958年,天津首饰厂成立,这是国家轻工业部最早定点生产黄金饰品的专业生产厂家,当时国家的金银器标准都是这里制定的,首饰厂请来了十几位民间资深的花丝镶嵌老艺人,结合花丝工艺制成的银器成为当年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

花丝制作工艺复杂,从金、银料变为花丝需要经过化料、倒条、开料、拔丝、搓丝几大工艺流程。“前期最难的工艺便是拔丝,这也是最关键的步骤。拔丝需要一点一点地拔,最细的丝可达到0.2毫米。过去拔丝只能通过纯手工的形式,整天用拔丝钳机械性地重复一个动作,枯燥乏味不说,稍微用力不均,银丝就会拔断。最初学习的时候,我的手上都是血泡。”刘军说,拔出的金属丝线可如发丝般柔顺光洁,又具有独特的韧性,再经加工成为有花纹的丝线,才能真正被称为“花丝”。

将两根拔好的细丝搓成一根稍粗的丝后,便要按照图纸模型进行掐丝。手艺人们凭借一双巧手,掐制出图案,再蘸取胶水粘到对应的地方,而后通过焊接将花丝固定住。

“焊接环节更是需要小心再小心,如果焊接不好,就等于前功尽弃。”刘军补充道。焊接过后,再涂上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经过800至900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的各色颜料,最后经过烤蓝,一件惊美的艺术品就此诞生。要完成这样一件工艺品,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天津首饰厂,花丝制作技艺进一步得到发展,手艺人们在继承宫廷花丝精美、细致特点的同时,结合天津独有的技艺风格,创作的工艺品融入麒麟、蝙蝠、祥云等祥瑞之物,以表现天津的祈福文化和沿海文化,让花丝技艺更加有了“津味儿”。

 卖房买厂

2000年,天津首饰厂也面临了关停的境遇。

“如果企业倒闭,手艺人无处可去,老技艺可能失传,老的磨具、机器、图纸都有可能遗失,做了一辈子饰品,不舍得。”当时的刘军做到了经理的位置,出于对老厂的情怀,对工人们的责任,经过考虑,刘军把家里的房子卖掉,用几十万元买下了首饰厂。

老设备被完好保存下来,70多个工人跟随刘军一起创立了“古鼎世家”。多年来,“古鼎世家”陆续开设了10多家门店,手艺人们纯手工制作的金银饰品受到市场青睐。

经营企业的同时,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也在“古鼎世家”得以传承。刘军保存了老首饰厂留下来的五百多张首饰图纸,他想一一复刻,向现在的人呈现花丝工艺的辉煌。

一比一复刻的慈禧发簪精美绝伦,红黄蓝的配色显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用金丝交错缠绕,再将华贵珠宝点缀其间,花丝百福如意高贵而典雅;花丝点翠宫扇是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杰作,扇面枝叶精细灵动,集镀金、点翠、花丝等多种中国传统首饰制作工艺技术于一体……

2022年,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被列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军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如今,在古鼎世家,手艺人们仍坚持使用传统工具,靠着小榔头、小锤子一点点敲打编攒,这样做成的花丝工艺品,用刘军的话来说,就是“不走味儿”。

让更多人看到花丝

近年来,古鼎世家与时俱进,主动让这项非遗产品“触网”,通过拍摄短视频、互联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每天上午10点,刘军都会出现在直播间,刘军持着天津方言,直播风格轻松亲切,他不止介绍首饰产品,还为观众们讲解花丝的历史、工艺,还可接受个性化定制,使得花丝这项非遗制作技艺更直接地融入百姓生活。

通过直播,刘军也拥有了一批“粉丝”,还常有“粉丝”来工厂找刘军,有人爱听他讲老天津的故事,有人来定制金银饰品,也有退休的首饰厂老工人来这里叙旧。

手艺人们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也在设计上不断创新,尝试着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比如将玻璃与花丝结合起来,让不同手工艺获得创新融合,别有一番味道。

另一方面,刘军认为,让年轻人喜欢,非遗技艺才能有更好的传承。古鼎世家与天津多所高校长期合作,在学校设立非遗工作室,让更多的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了解和喜欢上传统手工技艺。

在古鼎世家和高校多次举办的创意大赛中,大学生们设计制作出很多体现时代特色和天津元素的产品——把“天津之眼”元素融入到项链中的“天津印象”;把解放桥和西开教堂的彩色玻璃这两种元素提取到饰品中的“永恒万花筒”;采用花丝镶嵌技艺,把世纪钟元素融入到吊坠饰品中的“花丝镶嵌圆满钟”……这些创新设计让花丝制作技艺迸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津派花丝制作技艺有了第五代传人,虽然有了接班人,但刘军依然坚持每天来上班、亲自直播、亲手制作首饰。不忙的时候,有人来学习花丝工艺,都是免费传授。

让更多人了解花丝技艺,喜欢上传统文化,这是刘军的初衷。刘军说,如果有可能,未来他要建一座博物馆,让津派花丝这项非遗技艺能被更多人看到。

(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