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对于制定这个发展目标,应该怎么看?
读懂今年预期数字,先要读懂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7%。过去一年,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实干笃行、善作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令人振奋鼓舞。细细分析发展成绩背后的成因,更能够看到天津发展可喜的趋势性变化。
经历了近些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逐年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向上、积极向好的态势,我市的发展增速与全国增速正在不断接近。
从“含金量”上说,报告透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2%,超过了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这也是在2023年增长9.8%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从“含新量”上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2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天开高教科创园注册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2600家,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增至283家、38家。
从“含绿量”上说,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3%,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6天。
这些说明,天津的经济发展是在综合平衡质量、效益、规模之下取得的。正如报告所说,“在攻坚克难中统筹实现多重预期目标。”
也正如报告总结的那样,天津目前政策势能加速汇聚、发展态势向上向好、信心预期有力提振、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这些都为天津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报告将当前天津的发展形势归纳为:“稳步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动能的提质转换期、厚积薄发的积累释放期”。
咱们再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
这个“5%左右”,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的主动之为,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应尽之责,也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需,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符合天津发展实际。
目标明确,有利于提振预期、增添信心。有了发展,有利于投资和就业。有了财力,才能办好民生实事。
然而,对于天津而言,实现5%左右的目标并不轻松,需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劲头。报告对发展中的不足有冷静清醒的分析,并开列出要重点做好的七个方面工作。
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新空间、新支撑、新的增长点。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了解到新的一年天津发展的项项支撑举措中的份份“新意”——
“新资源”
天津紧邻北京,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协同发展的“双城记”精彩不断。
在报告的“坚持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部分,多次提到融入首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与首都资源深度市场化合作、主动融入首都科技服务体系等等。主动融入大战略,对接好、服务好北京创新资源、企业资源、人才资源,将演绎更加精彩的一体化发展故事、双城创新故事。
“新动能”
报告强调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支撑城市更新,以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不断增强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的支撑成效。
创新,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报告针对天开高教科创园的核心区、“两翼”和“多点”逐一列出发展目标,明确侧重,推动天开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优势聚集。
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创新策源与成果转化、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与存量盘活、统筹推进消费提振与投资提效,协同发力,谋划新的增长点、创造发展新机遇。
“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天津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报告中说,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稳居全国前三。去年,天津港集装箱航向达147条、吞吐量2329万标准箱,2024新华·波罗的海指数排名跻身全球前20名。
报告进一步提出,聚焦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出一批务实改革举措,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特别是以更高质量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400万标准箱,打造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
“新能级”
报告强调,全市各区要立足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各展所长、奋勇争先,大区要当好高质量发展压舱石、顶梁柱。
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提升各区支撑全市发展的能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更好发挥滨海新区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各区强动力增实力,同时促进国家级经开区示范提升,从而进一步形成各区协同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发展目标激励奋进,实现愿景需要付诸实干。惟有凝聚起众人拾柴、同舟奋楫、拼搏进取的蓬勃力量,方可实现不断创造新业绩、开拓新局面。
(文 | 观察君)









